资源描述:
《浅谈《阿长及〈山海经〉》现实意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阿长及〈山海经〉》现实意义《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虽然写了长妈妈的种种不足,但是,文章的重心并不在此。文中详细叙述了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该文表达的是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祝福之情。这可以说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更是体现了鲁迅先生“直面现实”的写作追求和写作风格:即使对有恩于自己的人,也遵循不阿谀、不虚美的原则,努力做到求真求实。几十年来,对于已经习惯了给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贴“好人坏人”标签,对文学作品的意义进行简单理解的我们来说,鲁迅先生的
2、这篇文章,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认知方面的一些困惑:阿长是不是好人?鲁迅先生到底是站在赞扬还是批评的角度写阿长的?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产生这样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在初中生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有限的阅读里,大家已经习惯了好人就是英雄、就是模范、就是榜样,他们“高大全”,浑身上下没有一点不光荣不正确的地方;坏人就是坏透了,形同禽兽,没有一点人性。而鲁迅笔下的人物,即便是英雄,也都是凡人,有着凡人的弱点或是缺点。因此,学生们按先前的阅读理解惯性去认识鲁迅作品的完整意义,肯定是困难的--理解鲁迅的作品,确实需
3、要很多的人生经验做支撑,更需要爱思考的习惯做配合。这些需要同学们慢慢去体会、去感知。下边,我把自己在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写出来,期望它能引导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学习、把握这篇课文。尊重卑微。阿长,即是长妈妈,是“我”家里的保姆。长妈妈不姓长,名字的来历是「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就这样一个连名字都是袭用他人的卑微的劳动妇女,我们在文章中却能读出“我”以及家人对她的
4、尊重之情「长妈妈……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这样称呼她……我平时叫她'阿妈',连卡'字也不带”,称呼上就体现出一种尊重。“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丁多回诉苦”表明“我”不是颐指气使,对伺候自己的长妈妈当面训斥,而是照顾体谅到长妈妈的自尊心,把问题交给母亲处理;母亲在“我多【诉苦之后”,也只是很婉转地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关切,很含蓄地提出了建议,言语行为可谓小心翼翼,充满对长妈妈的尊重之情。文章结尾更是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和祝福之情,表达了作者灵魂深处对长妈妈的尊重。像这样尊重卑微的例子,鲁迅先生的
5、文章中还有很多,例如大家熟知的《一件小事》,文中表达的就是对当时社会底层人力车夫的尊重、尊敬。一些同学的家里可能就用着保姆,家住城市的同学经常可以看见成批的进城的民工,我们经常见到街边的乞丐、捡垃圾的……面对这些社会地位卑微的人们,你的感情又是什么呢?你从内心里平等地看待他们、尊重他们吗?沙里淘金。小的时候,“我”眼中的阿长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姿不雅而且挤占“我”睡觉的空间,动不动就告“我”的状,还弄来一堆繁缠礼节烦“我”等等。但是,很多年以后,经历了许多人世沧桑后,对于长妈妈,“我”记住的最重要的
6、一件事还是她给“我”买了《山海经》。鲁迅浓墨重彩地回忆了当初“我”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麗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关于长妈妈,她给“我“留下最深记忆的,却是她对“我”的关心体贴和无私帮助。我们接触到的人很多,他们都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甚至做过对不起我们的事情,但是,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点呢?他们是不是也有一些非常可贵的品质呢?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就其阔大。一个经常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一个能经常
7、记住别人的好处的人,是一个努力向上向善的人,他所感受到的他人的那些优点、好处,会成为滋养他灵魂和精神的最好养料,使他成为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帮他成就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鲁迅的人生,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注解。叙事详略得当,写人欲扬先抑,是本文写作上的两个重要特点。文章叙述了长妈妈的八件事,只有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作者从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四方面加以详细叙述,文章在详写和略写方面处理得非常妥当。为了突出这件事给“我“造成的震撼以及对长妈妈难以言表的感激,前边写了七件关于她的缺点方面的事。作者
8、在褒扬长妈妈时,并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不表,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跌宕起伏,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学者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开发读者的智慧,我很是认同这个观点。就《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而言,仔细研读,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教益,无论是从写作技巧,还是从思想认识、做人品格上。(作者地址:河南开封市河南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