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保护新规下网络反腐形势研究

网络信息保护新规下网络反腐形势研究

ID:5240841

大小: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06

网络信息保护新规下网络反腐形势研究_第1页
网络信息保护新规下网络反腐形势研究_第2页
网络信息保护新规下网络反腐形势研究_第3页
网络信息保护新规下网络反腐形势研究_第4页
网络信息保护新规下网络反腐形势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信息保护新规下网络反腐形势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网络信息保护新规下网络反腐形势研究  摘要:为了防止网络上出现泄露个人身份、散布个人隐私等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在出现此类情况或者受到商业性电子信息侵扰时,公民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这一规定可以有效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不被侵犯,但在实践中也有可能被涉嫌腐败的人员利用,干扰网络反腐行动。推行网络实名制在相当程度上认可了公民进行实名网络反腐的权利,为防止涉及网络反腐内容的“网络信息删除权”滥用,应补充规定,要求权利主张者提供一定的证据,否则不予删除相

2、关的网络信息。关键词:网络实名制网络反腐权利冲突平衡【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9近年来,国内反腐出现新动向,网络反腐、实名举报渐成新趋势,且网络反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后,许多人担心当前流行的网络反腐,尤其是实名进行的“网络反腐”会受到不利影响。对此,有关人士均予以否认,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飞表示,这一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制定这个决定,我们同样还是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来揭露腐败行为,依法惩处腐败

3、和违法行为”。①尽管如此,公众对网络实名举报等行为仍存疑虑或担心。笔者以为,有关方面应通过立法解释等对条文中的相关规定加以完善,防止这些规定被少数腐败分子、违法违纪人员利用,成为他们对抗网络反腐的“利器”。一、防范网络信息侵害——由义务到权利的嬗变网络信息泥沙俱下,一些网民利用网络自媒体时代的话语权,肆意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散布他人隐私,诋毁他人名誉,泄露他人身份等,通过网络信息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对于这些有害信息给予适当的规制,非常必要。9实际上,早在10年前国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02年8月14日国务院第6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

4、场所管理条例》已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规范。该条例第14条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和上网消费者不得利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发布、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不过,根据这一条例规定,防范此类网络信息对于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当时被认定为一种义务,即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上网消费者(网民)都必须履行此项义务,不能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实施侮辱、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行为,但对于被这些网络信息涉及的公民而言,并未被确认为一项权利。换言之,该条例把解决

5、问题的立足点置于责任者一方,要求他们自觉放弃传播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网络信息,但如果他们违反规定,被侵害合法权益的一方却不享有删除网络信息的权利,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救济。固然,他们可以采取报案、起诉等途径寻求事后的帮助,但已经无法迅速消除有害网络信息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国务院颁行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相比,《决定》一方面法律位阶更高,效力自然更强;另一方面它实现了防范网络信息侵害由义务到权利的根本性嬗变。《决定》第8条明确规定:“公民发现泄露个人身份、散布个人隐私等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网络信息,或者受到商业性电子信息侵扰的,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

6、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我们不妨将决定赋予公民的此项权利简称为“网络信息删除权”。这就是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直接授予公民“网络信息删除权”之后,如果公民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遭遇网络信息的侵害,可在第一时间行使“网络信息删除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以尽快消除有害信息造成的影响。9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立法意图是良好的,但在实践运作中,这一良好目的很可能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人很可能滥用“网络信息删除权”,抵制群众在网络上对他们的监督、批评等,使得当前方兴未艾的网络反腐受到不

7、应有的冲击。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了此类事件的存在。二、网络信息删除与发布的权利冲突实际上,在网络反腐、特别是实名的网络反腐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信息删除权的行使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它与网民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的行为存在着直接的权利冲突。9此次颁布的《决定》中,对于公众参与网络反腐作了一定的规范,该决定第一条即开宗明义地提出:“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该条文与其他条文共同推行了网络身份管理制度,意即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网络身份管理,可以实行后台身份管理办法,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可以使用其他名称。实行网络身份管理,用公众熟悉

8、的话说就是实行网络实名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民法专家王利明分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