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0176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6
《基于生成性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生成性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摘要: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中,教师既要关注实验本身的生成性;又要善于分析学生,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文章通过两个案例探讨了基于生成性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关键词:生成性;实验教学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66-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24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化学学习的最重要载体。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实验在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
2、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经典化学实验在教材中的设计仅仅是简单列举实验步骤,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实验结论。至于前辈科学家在设计和探究实验过程中的不懈的探索,巧妙的思考,完美的实验设计则没有体现。因此,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相应实验教学,那么无疑只会让学生机械地成为实验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结论和知识的记忆者,不但学生兴趣和动机得不到激发,思维和探究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7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中,教师既要分析实验的原理、目的,关注实验本身的
3、生成性;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认知水平和可能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兴趣、动机和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从知识的生成性的角度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从一个学习主人的角度去探究实验,去体会自己所设计的实验一步步的走向成功的过程,在思维和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列举两个重要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大家共同探讨。案例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材中在介绍“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多种成分的气体”后,直接告诉学生“已知红磷固体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
4、磷固体”,进行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至于为什么选择红磷作为实验药品,实验装置的设计要求,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等都没有细致的分析,只是在实验中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观察到什么现象?消耗了什么气体?(2)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气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到什么现象?(3)实验结果是否接近于事实?若相差较大,请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7(4)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相同实验,为什么?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去进行教学,即使现象很明显,实验很成功,但是实验结束后学生的收获又是什么呢?我想
5、不外乎就是在预设的实验过程中,“热热闹闹”的记住几个现象和相关的结论,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在哪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在哪儿?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又在何方?因此在这个经典实验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学习的生成性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1.实验原理的生成性讨论首先展示一瓶密封的空气样品,然后设问: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实验样本,集气瓶要注意什么?学生及时讨论马上得出答案,防止与外界空气互相扩散,样品必须不变,集气瓶必须密封。这样学生对装置的气密性及防止装置漏气,防止样品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互相扩散都有了明确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测
6、定一瓶密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2种方法,一是直接测定法(教师及时评价:由于同学们知识水平的和我们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这种方法实际不可行);二是间接测定法——利用一些方法除去氧气,测出剩下的气体体积,减少的即为氧气的体积。这种基于实验原理上的思维分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了学生内部探究需求,促进了思维主动而全面的发展。2.药品选择生成性讨论7在明确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情境: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你认为除去氧气的试剂的选择和反应后生成物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应该只与空气中的氧气
7、反应,必须将氧气反应完,即药品必须过量,而且最后的生成物不能为气体——体积和氧气比较可以忽略。这时,我没有让学生进一步讨论,而是根据学生实际直接给出现有答案并简单评价:方法一用铁和水、氧气的生锈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演示;方法二用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优点:只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为固体,反应快,缺点:五氧化二磷对人体和环境有害。3.实验步骤生成性讨论设计问题情境:如果让你去完成这个实验,你认为实验的操作应该怎样进行?实验中还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很快得出:装置必须密封,即使不能密封,点燃红磷插入操作也要
8、迅速;红磷必须足量;反应后装置必须回复到原始条件,即冷却至室温;实验中要注意环保。伴随着讨论的一步步进行,学生在接触化学的一7开始就亲自体会化学实验的严谨之美,而在动手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发散性,实验探究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培养。相应的,在随后实验演示中,学生像观察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一样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自己设计的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