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39262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6
《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鱼腥草滴眼液联合治疗干眼症临床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鱼腥草滴眼液联合治疗干眼症临床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鱼腥草滴眼液治疗干眼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116例(120患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6例(58患眼)患者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6次/d,连续治疗8周;研究组60例(62患眼)患者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与鱼腥草滴眼液联合治疗,6次/d,两种眼液交替使用,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和视网膜模糊以及眼痒与结膜充血等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1.4%,研
2、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鱼腥草滴眼液治疗干眼症患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也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关键词]干眼症;玻璃酸钠滴眼液;鱼腥草滴眼液;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0(a)-0093-038干眼症是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由于眼泪的数量不足或质量下降而导致患者眼部干燥的一种综合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治疗工作经验,对干眼症患者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与鱼腥草滴眼液联合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
3、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116例(120患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6例(58患眼),男28例,女28例,年龄37~57岁,平均(44.6±2.1)岁。研究组60例(62患眼),男30例,女30例,年龄36~59岁,平均(45.8±2.2)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本次研究的对象符合以下几点[2]:①符合临床中干眼症的诊断标准;②同意此次研究的患者;③无其他合并症患者。1.3排除
4、标准①不符合临床中干眼症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②合并有青光眼,或者眼部剧烈疼痛的患者;③不同意此次研究的患者[3]。1.4方法8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1周停止使用其他干眼症治疗药物,对照组56例(58患眼)患者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国药准字H20063950,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g/L)治疗,滴玻璃酸钠滴眼液,6次/d,连续治疗8周;研究组60例(62患眼)患者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与鱼腥草滴眼液(国药准字Z20010110,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g/L)联合治疗,6次/d,两种眼液交替使用,连续治疗8周。1.5观察指标本次研究观察的临床指标主要有:①临床疗
5、效;②不良反应;③眼泪分泌试验;④角膜荧光素染色。1.6评定方法1.6.1眼泪分泌试验方法主要是采取SchirmerⅠ试验进行测定[4],在患者的结膜囊内进行点入局部麻醉的药物,在麻醉药物起效之后使用5.0mm×30.0mm的滤纸条并折出5.0mm将其置入下穹结膜囊的1/3位置,而其余的部分需要突出眼外,待5min之后进行测量滤纸上湿润的长度情况。1.6.2角膜荧光素染色方法主要是采取消毒的玻璃棒进行蘸取少量的无菌荧光素钠液进行涂在患者下穹隆部位的结膜上,并在2min之后进行观察其结果。1.6.3疗效评定方法8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依据眼泪分泌试验和角膜荧光素染色
6、结果进行综合判断[5],主要分为四个等级:①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的消失,且眼泪分泌试验大于10.0mm,而角膜荧光素染色呈现阴性;②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减轻,且眼泪分泌试验为5.0~10.0mm,而角膜荧光素染色呈现阴性;③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减轻,且眼泪分泌试验不足5.0mm,而角膜荧光素染色呈现阳性;④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的改善,且眼泪分泌试验不足5.0mm,而角膜荧光素染色呈现强阳性。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1.6.4不良反应①视网膜模糊;②眼痒;③结膜充血。1.7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
7、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见表2。3讨论干眼症是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泪膜的不稳定而导致的,主要分为4类:水液层的泪腺泪液分泌不足、油脂层的分泌不足和黏液素层分泌不足以及泪液过度蒸发且泪膜分布不均匀等[6-10],严重地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中常常给予抗病毒和抗细菌以及抗过敏等眼药进行治疗,但是这些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甚至出现过敏反应和药物的毒性而加重病情[11]。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成为医师们关注的重点。8随着临床中对该病的不断研究,一些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