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doc

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doc

ID:52379611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7

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doc_第1页
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doc_第2页
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doc_第3页
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一英语教学论文据报道,在对北京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学习问卷调查中,敢于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一位外籍老师在谈到中外学生差异时说:“中国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他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什么可问的”。的确,在当代中学生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李政道博士曾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你们为什么老是做学答?”。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

2、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一、启发学生发现问题SEFC新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

3、,信息量大,贴近社会生活和实际。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SEFCBookI(±)Lesson26中有这样两种表达方式,“••・Alargenumberofbuildingswerebuilt・”、"Thenumberofpeoplewholosthomesreachedasmanyas250,000.",我启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uWhat'sthediffereneebetween"alargermmberof”and“thenumberof”?”。

4、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我国传统教学往往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如在SEFCBook111(上)lesson15中列述了在世界粮食问题处理上的各种错误做法,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思考,各抒己见,谈谈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做法。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朱熹说:“始读,未知有疑”。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只有熟读课文,钻研课文,熟读才能多思。为培养学生质

5、疑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要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生字和新词、词语和句子的选用、段落的划分、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如在SEFCBook1(下)Lesson86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DoyouknowthenamesofthetwolargeislandsoftheBritishIsles?Howmany

6、regionsarethereinGreatBritain?Whatarethey?Pleasetellustheirgeographicalpositions・PleasetellussomethingaboutthemountainsandtheriversinGreatBritain.WhichisoneoftheIongestriversinEngland?WhydopeopleliketogotoIrelandfortheirholidays?在课外,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

7、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所提出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应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在课上进行集中解答。这样学生在“质疑一释疑一再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提高了质疑的能力。四、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1][2]下一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