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353693
大小:8.3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6
《声情并茂“读”《论语》 声情并茂的意思.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声情并茂“读”《论语》声情并茂的意思 【摘要】文言文教学要受重视朗读,在教学《〈论语〉选读》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读、示范读、吟咏读、品味读等方法放情朗读,体会字、句、章的音韵美、节奏美、结构美、内涵美,进而达成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传承文化、提升思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朗读思考读示范读吟咏读品味读 现行的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论语》的入选,将对经典的训练、国学的研讨纳入了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为他们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经典文化的古为今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作为文言经典的《论语》,要实现有效解
2、读,结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为朗读为其锁钥。 一、朗读之于《〈论语〉选读》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中说,《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国文化的经典。《〈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文字、文章和文化。那么,朗读之于三个层次教学的意义何在呢? 1.文字之“读” 《论语》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古人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反复强调的是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才能领悟经典的深意。《论语》教学的文字层面,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价值目标
3、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汉语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音变,有的义疏,有的通假,有的生僻,因而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意,首先要“读”懂文字。 文字之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读,疏通文字、语句。读出语气,形成语感,积累文言知识。 2.文章之“读” 《论语》从形式上来说,是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整部书的章法灵活,句式活泼,对话的方式使得抽象的道理有了生动的语境,“文以气为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由仁者之爱发而为深沉真挚舒卷自如的气韵之美,由圣人之心出而为人生智慧哲理之思的内涵之美
4、。 文章之朗读,要读懂文章,领悟技巧,读出文气,形成文感;要读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感情发展的思路。 3.文化之“读” 《论语》从内容上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浸润在对话中,孔子师生的形象化的语言、神情、动作,为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提供了生动的语境,为向学生诠释其现实意义搭建了平台。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大多简短、含蓄,意味隽永。孔子对弟子的教诲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在品鉴《论语》时若能抓住描绘人物神采的词句来朗读,定能引领学生通晓其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拓展文化视
5、野,进而达成文化传统的评析与传承。 文化之朗读,要读出感情,读出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传承文化,提高修养。 二、《〈论语〉选读》之朗读 朗读之于《〈论语〉选读》的教学意义如此重大,那么为了有效解读《论语》,笔者就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不同形式的朗读之于《〈论语〉选读》教学的要义。 1.思考读,读通文本 思考读是带着问题朗读,有目的地朗读,边读边思,真正做到自悟自得。教《为政以德》中的《季氏将伐颛臾》一章,“颛臾、社稷、虎兕、柙、椟”等生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样较长
6、较难断的句子能准确而又流畅地朗读,学生于文意的理解可以说已通晓了大半了。教《高山仰止》一文,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之前抛出这样的问题:这个精英大聚会里,孔子出现在各种场合,即使不直接出场,也会在别人的口中,特别是在他学生的心目中出现,我们就以他和学生的关系为切入点,围绕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和学生又怎么对待孔子这两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读、思,才能整体感知文意,为评、品奠基。教《沂水春风》一文,师以“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切入口,设计“夫子为何‘吾与点也’,夫子为何‘喟然叹’”两个贯穿全课的问题
7、,让学生读读思思,为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搭建了一个平台,利于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思考读,调动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参与,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使言出于吾口,意出于吾心,教学自然“可以有得尔”。 2.示范读,读出榜样 语文教学中的示范性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正音正字,理解语句,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文本的内涵、情感。范读是《论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代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师若在课堂上很好地示范一篇课文的朗读,可以说他完成了教学工作的70%。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文本朗读
8、,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音,同时一开始就会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文境。记得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教授《诲人不倦》一文时,让学生反复念“诲人不倦”四字,学生很难入境,四个字要读出情感谈何容易!肖老师适时做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声调中孔子对于教育的无怨无悔浮现于眼前,对于学生的循循善诱萦绕于耳际。肖老师范读之后,学生再朗读这四个字,是那么的入情入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于课文的感悟怎能不“顺理成章”;对于经典的习得怎能不“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