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349131
大小:8.1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6
《【也谈语文课中的“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也谈语文课中的“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已是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从教25年的我始终践行语文课的宗旨,深刻地体验到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在。我以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的内容在于语言文字,而表象则在于读写的训练。读写训练是通过内现形象,感受意境,品评韵味等来感悟,体会语言的形式美、表达美,并通过朗读、比较、迁移、想象等训练途径把握语言表达形式特点及规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以及读写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以为在日常教学中应遵循践行,方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一、层递法,掌握规律 层递,是指语言文字训练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企图揠苗助长,那么必将以失败告终。 语言训练应遵循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要注意从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积累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首先,教师应把握好单元的训练重点,根据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单元的训练重点,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把它们作为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然后采用以下的训练步骤:l.感知语言现象,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2.引导分析,掌握这类语言现象的规律。3.对已掌握的语言现象的规律进行运用。教学中,词句的训练、语段的训练、一篇课文的教学
3、都应遵循以上规律。如笔者执教人教版第八册《西门豹》,教师根据《西门豹》这篇文章的“对话描写”的特点,引导学生品读老大爷的四句语言对话和西门豹与巫婆的语言对话。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对话描写的作用,即交代故事内容和委婉地表达意思。把它们作为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进行对话描写训练。我设计了读下面这则“请君入瓮”的成语故事,填写人物对话的训练。周兴得意洋洋的对话回顾和来俊臣巧妙地请君入瓮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文理解与拓展训练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渐进有效的培养。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读写训练的层次性——从感悟再到运用的过程。 二、迁移法,读写结合 学习迁移,也叫“训练的转移”和“
4、学习的转迁”。它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态度对于后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通俗地说,就是学以致用。因此,教学中,必须贯穿一根主线“一切为迁移而教”。即教的出发点是为了学习的迁移,教的终极点也是为了学习的迁移,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学习的迁移,衡量教的效果也只能是学习的迁移。 在语文知识学习中也广泛存在着迁移现象。如可利用阅读和写作的共同因素,促进和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读是吸收,写是运用,读写结合对语言文字训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了构成方式后,应及时相应地指导学生进行写的训练,使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体现迁移规律,这样就强化了训练点,使训练目标具有迁移性。如教学《海
5、上日出》,巴金先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日出壮观的景象,笔者也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日出、夕阳、月亮等景象。这有效地达到学习迁移,读写结合的目的。 三、比较法,比中领悟 “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形式,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自学有依据,思维有路子,练习有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有助于训练落到实处”。(转引《语言文字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这种比较法可运用于进行识字训练、词语训练、句子训练、段的训练、篇的训练。 表达形象生动是句子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比较是常用的好方法。结合具体的文章、句子,笔者多采用“换词比较法”、“删词比较法”等方法,它能打开学
6、生的思路,让他们在比较句子异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如人教版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第一自然段两个关键词“完全”“彻底”的教学,教师出示两个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及“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接着让学生比较,分析“完全”“彻底”这两个关键词为什么不能少。以此来训练学生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比较法的运用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教师要有敏锐深入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有效地运用比较法。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比较教学起到最佳的
7、成效,就要学会联系学生日常写作语言环境中的例子。这样一来才会起到举一反三读写结合的作用。 四、朗读法,读中感悟 语文课离不开朗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每一篇课文都是语言与情理的辩证统一体,情理是作者思想水平的体现,语言是作者表达艺术的标志。感悟语言即是对作者思想水平和表达艺术的直接的感性体验,它非得由主体(学生)亲自去反复感知语言实体(课文)不可,任何由外部(教师)分析和提供现成结论的办法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