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的发展与3.ppt

性别角色的发展与3.ppt

ID:52249337

大小:151.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4-03

性别角色的发展与3.ppt_第1页
性别角色的发展与3.ppt_第2页
性别角色的发展与3.ppt_第3页
性别角色的发展与3.ppt_第4页
性别角色的发展与3.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性别角色的发展与3.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性别差异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性别差异一、性别角色的发展二、性别差异的发展三、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四、性别角色发展与差异教育启示一、性别角色的发展(一)性别概念的发展(二)性别角色观的发展(三)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一)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认同的发展(2~3岁)性别认同也叫性别同一性,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的发展(3~4岁)性别的稳定性是指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恒常性的发展(6~7岁)。性别的恒常性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者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二)性别角色观的发展性别角色观是指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儿童3岁时,就形成了对性

2、别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知道女孩应该玩洋娃娃,要穿的像女人一样,男孩则应该去玩卡车,扮演救火员等。到4、5岁时,他们知道了大部分有关成人职业的条条框框。学前儿童在划分这些性别行为时比较刻板,比如认为男人是一定不能换尿布的。5岁的儿童开始从心理意义理解不同性别的行为模式。总体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抽象概念的进一步认识、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也逐渐脱离表面性而趋向深刻化。(三)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儿童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的形成使得儿童性别化的行为也得到发展。儿童很早就表现出了性别化的行为。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男女幼儿对性别相适行为的遵从。二、性别差异的发展(一)

3、生理差异①解剖学上的差异②活动水平上的差异③生命力及机体成长上的差异(二)认知差异(三)个性社会性差异①交往方式方面的差异②游戏活动方面的差异③社会活动方面的差异P86页,性别差异研究。很多所谓的性别差异,与我们的文化要求和期望甚至和测量方式有关。很多所谓的性别差异,并不是“必然”要是这个样子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儿童性别发展理论三、儿童性别发展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四)社会结构理论(五)群体社会化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1942年提出第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化理论。1、基本理论核心:无意识和本能过程,或者说

4、由于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而决定的心理成熟过程。2、他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男女儿童的发展方式大致相同,直到生殖器阶段(约4-6岁),性别分化才开始出现。3、理论总结:▲女孩的“恋父情结”不如男孩的“恋母情结”解脱的彻底,所以女性的超我发展是不太成熟的。▲女性的人格有被动性、受虐性和自恋性三种特征,只是男性人格的一种不成熟的变种。4、局限性:▲其性别角色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过分强调生物学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而忽视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塑造作用。▲将性别歧视合理化。●艾里克森的理论:艾里克森基本接受了弗洛伊德对幼儿期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但又在其观点上加以发展:他把获

5、得性别角色视为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两大任务之一(与发展良心)。自主感——内疚感此外,艾里克森重视了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这就是弗洛伊德所忽略的。(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他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在其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为、认同、性别恒常性、性别化行为▲解释、组织、调节功能。(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1、直接学习、对同性别榜样的观察学习或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基础。2、班杜拉称主动模仿和观察学习是间接学习,并认为间接学习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其理论预测儿童更注意同性别的模式

6、,原因是他们模仿同性别的行为会受到来自周围人的正强化,尤其是父母。(四)社会结构理论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运用社会结构理论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性的直接影响,已被一些心理学家如亨利、斯本德等人用于性别差异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固定化和变通性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固定化倾向,而女孩则表现出更大的变通倾向。▲固定化:是指努力不去从事与异性性别角色一致的活动的过程。▲变通倾向:是指参加被认定应该是异性活动的水平。长期以来,“性别适合”、“定性的性别角色”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深入在学前教育中,还渗透到社会

7、生活的各个方面。儿童在童年时期,社会文化的熏陶就使他们形成了初步的“女不如男”的固定看法。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位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假小子”式的女孩、“娘娘腔”式的男孩(五)群体社会化理论这是目前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的比较新的理论观点。哈里斯认为,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群体,而家庭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影响并不大。群体社会化理论预测,当异性不在场时,儿童的性别分化行为减少。儿童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