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214848
大小:1.93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4-02
《修辞手法复习课.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这段话,写得好吗?为什么?仰首望天,星光熠熠,横亘(gèn)的银河似乎是一条洁白的衣带。风过处,一阵清凉,使人想起热情沸腾的夏季已经在打扮着自己了。凉风习习,寒似初冬。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一样的新秋。秋山,变得丰满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了;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高远起来了;落叶如亿万的蝴蝶随风舞起来了……小学语文复习——修辞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吗?两比:两问:一拟:一夸:比喻排比设问反问拟人夸张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不同的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方法
2、。比喻的基本结构:①被比喻的事物;(本体)②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喻体)③“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犹如、是、成了、似的等)。想一想: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把()比作()比喻词是()用()比喻()枫叶邮票像邮票枫叶议一议:1、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这句话把()比作()。比喻词是()2、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这句话用()比喻()比喻词是()3、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这句话把()比作()和(),比喻词是()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3、。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3、他还像过去那样认真选料,一点儿也不马虎。4、蔚蓝色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说一说:你能用比喻的方法来说说这两幅图吗?枫叶似火水平如镜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拟人句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性格、思想、感情等。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事物人格化,能使语言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力。如何区分比喻和拟人两者的特点和区别:1、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比喻句结构为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2、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有三个特点:所写事
4、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一般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一定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是否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7、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8、这时,我耳畔又响起了队员们熟悉的笑声:野炊时的笑声,春游中的笑声,智力竞赛得胜的笑声,早会评奖时的笑声。()排比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增强表达效果。5、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是无疑而问,答在问中。使用反问句能增强语
5、气,使表达意思更强烈、更鲜明。反问6、这种看法对吗?显然不对。()设问就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先问后答。它的作用是引起人们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设问想一想:说说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王若飞被关在巴掌大的牢房里。2、茉莉花开,香飘万里。夸张夸张就是把所要描写的事物作必要的扩大或缩小。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议一议:两句话分别用了什么夸张方法②这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说一说:改写夸张句1、这间房子真小。2、教室里很安静。3、我的心很痛。这间房子如巴掌一般大。教室里静得连绣花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我的心如刀
6、割一般痛。想一想:比较两个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①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孩子们的眼睛。②星星眨着眼睛。议一议: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1)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2)一串串宝石似的水珠落进深潭。(3)月儿静静地倾听着悠扬的琴声。把下面句子改为拟人句1、窗外,风把翠竹吹得飒飒作响。2、小草发芽了。窗外,风把翠竹吹得唱起了歌。小草探出了头。说一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每幅图说句话。读成语、辨修辞岁月如流归心似箭冷若冰霜()一步登天垂涎三尺怒发冲冠()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百花争艳()比喻夸张拟
7、人分别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改写句子夏天到了,树上的叶子绿了。比喻:夏天到了,树上的叶子像一颗颗绿宝石。拟人:夏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穿上了绿色的衣服。夸张:夏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青翠欲滴。小结: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能使语言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力。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
8、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