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184618
大小:3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4
《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王建军穆家峪中学2009年7月7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探索、研究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中,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益。一、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始,应当把当节课的知识点以问题或情景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1、设置悬念导入在教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时,根据学生已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提出如何识别相似三角形?用对应角相等或对应边成比例能否识别?或者对应
2、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识别?学生心里很矛盾,觉得一时难以取舍,促使他必须认真学,弄明白哪个才是正确的识别方法。设疑悬念导入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7科学研究表明,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间题的存在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新问题,再不断地反复进行,直到问题的解决。这是中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特征。由于他们有好奇心,他们受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一些东西有过浅尝辄止的体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表面现象,不知本质,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存在着以讹为正的看法,都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认知上的困惑、矛盾心理。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置具有启发性、
3、探索性的和有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就创设悬念、适当置疑,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而“愿闻其详”。设疑、悬念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问到“点子”上,对问题抓得准、问得恰当,才能击中要害,抓住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矛盾时的契机,引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所提悬念疑问,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衔接点、易混点、关键点等等,同时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富有启发性,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的,才能造成深深的悬念,从而产生探求的积极性。2、以旧引新导入在教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根据学生平时到影剧院看电影找座位先找几排再找几座的方法,引申出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必须有
4、两个数,而且这两个数是有序的。由于联系生活实际,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理解掌握,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增强了学习动机。数学知识是系统连贯的,新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新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忘记了或淡漠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产生困难。因而,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来导人新课,来加强对学过的知识的巩固,这种导人可以从总结旧课人手,也可以通过学生听、写、练等活动,或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回顾旧课导人新课。但这种导人往往缺少趣味性,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
5、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教学时,事先精选一至两个新旧知识之间,最具实质性的联系点,再精心编写一段“导语”7,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先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移项”的有关知识,接着让学生一起来解第二课时的一道课外练习“小明买了3块面包和1盒1.8元的牛奶,付出10元,找回4元。求:1块面包的价格。”大部分学生设1块面包的价格是x元,列出的方程是3x+1.8=10一4或3x+1.8+4=10,这两个方程是用移项来解,少部分学生列出的方程是10一(3x+1.8)=4。此时可先让学生去比较这个方程与前两个方程的
6、不同之处---有括号,这个方程恰恰就是第三课时要学习的“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很自然地导人新课,然后让学生尝试去解这个方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而投人到学习中。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数学学习情境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学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文本形式出现更使得数学材料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把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
7、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变“苦学”为“乐学”。三、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上下功夫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眼神等途径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勾股定理时,我在课上来了个小插曲:早在5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这个定理,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有关于这个定理的记载,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在《周髀算经》中就记载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
8、000年)早已发现这个定理,因此称勾股定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