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177115
大小:222.5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0-04-01
《华南师大陈妙云教授2010高考作文备考指导最新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0年高考作文备考指引一、各类作文题型的审题方法二、切合题意的方法广东高考作文题型一、直接给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二、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三、由导语/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2010年语文考试大纲说明作文题型示例28题——直接给出标题的作文题29题——直接给出标题的作文题30题——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31题——由材料引出话题的作文题32题——由导语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第一类作文题型的审题方法(直接给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审题的步骤与关键点1.分清直接给出的“标题/话题”是单一题意还是关系题意。2.理清关系题意中的“关系”。3
2、.把握题意的关键词,确定应试的重点。例28题:一般来说,不带附加成分的标题/话题,通常为单一题意。其审题难度低。单一题意——放胆作文例29题一般来说,带附加成分的标题/话题,通常为关系题意。关系题意——当心玄关凡带了定语或状语的标题/话题,都不可能是单一题意,其定语或状语都藏有玄机,需用心琢磨。对付关系题意的标题/话题,审题的第二步是理清“关系”。如:《不要轻易说“不”》在“说‘不’”前加了状语“不要轻易”⊙“说‘不’”与“不要轻易”是什么关系?转折关系(不是“不要说‘不’”,而是强调“不要轻易”说“不”。)对付关系题意,审题的第三步是:把握题意的关
3、键词,确定应试的重点。(如“不要轻易说‘不’”,关键词是“不轻易”,重点在“不轻易”上行文。)如:《其实很简单》第二类作文题的审题方法(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审题步骤与关键点1.认真读完整题。2.分清“导语/材料”与“标题/话题”有无必然关系。3.对有必然关系的“导语/材料”进行表层深层解读。4.结合对“导语/材料”的理解对引出的“标题/话题”进行第一类作文题的处理。例31题可以把“材料”处理为“无关系”,直接对引出的话题进行第一类作文题的处理。可以把“材料”处理为“有必然关系”,对“材料”进行表层与深层解读。然后才结合对“材料
4、”的理解对引出的“话题”进行第一类作文题的处理。①经“咬文嚼字”后,分清了《雕琢心中的天使》是关系题意,要当心玄机。②经“咬文嚼字”后,理清了这个动宾词组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并列关系题意——不可或缺)③找出关键词:雕琢天使④确定重点:或雕琢,或“天使”第三类作文题型的审题方法(由“导语/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审题的步骤与关键点1.认真读完整题。2.分清“导语/材料”与“写作范围”有无必然关系。3.对“有必然关系”的“导语/材料”进行表层深层解读。4.对引出的“写作范围”进行仔细的把握。例30题■因为题干明确规定“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所以“
5、材料”与“写作范围”有“必然关系”。■必须对“材料”进行表层和深层的解读。表层解读,是指对“材料”的原意进行客观阅读。深层解读,是指结合当下时形势,感悟出“材料”所揭示的哲理。深层解读示例:小孩为什么称赞这只乌鸦“也很可爱啊”?1.乌鸦做了前乌鸦从未做过的创举。2.乌鸦对老鹰不嫉妒,竞争心态好。3.乌鸦虚心向老鹰学习,而且学得“科学”。4.乌鸦拼命练习,扎扎实实苦练本领。小孩看问题比牧羊人更全面,更与时俱进,这位小孩更很可爱啊!寓言作者把更全面的观点安排给小孩说,其寓意在于希望年轻人胜老年人。二、切合题意的方法高考作文成绩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写不出切
6、合题意的应试作文。其一:求稳,以至过于保守,不敢写独立见解。其二:依赖“套作”,不愿花时间练写作的真功夫。认清形势,与时俱进题越出越不能套文越套越不好写评卷越来越奖励真情实感(见例文2)越来越重扣套作把应该放的时间与精力还回作文备考。高考作文难度系数最高、考查级别最高、综合素质要求最高,却让考生误以为容易对付的一道题。高考作文分值最大,备考时间理应花最多,却让考生误认为无法准备的一道题。模仿与套作写不出切合题意的高分作文。对题意有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并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切题的基本要求:1.对题意的理解与
7、把握准确。2.文章立意深刻。3.全文在题意的范围内行文。切题不仅仅是对审题的要求,而是对应试文章的整体要求与评价。切题要通过全文体现。切题文章分析与鉴赏例文1例文2立意不深刻的文章剖析例文3例文4立意深刻的文章分析与鉴赏例文5例文6全文在题意范围内行文的文章分析例文7例文8例文8出现“常识”6次,分布在全文。每次出现的“常识”,都是局部“常识”。全文写的不是“与常识有关的经历”只是在叙事中与“常识”相碰了几回。本来,故事的主题完全可以成为贯穿全文“常识”——“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情感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这是个常识,用一个故事再次实证这个常识,对社会有
8、警示作用,主题也深刻。但这位考生没有意识到主题是个“常识”,只是在局部反复点到“常识”,使全文与题意若即若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