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07599
大小:3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06
《论教唆犯罪的中止形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教唆犯罪的中止形态【摘要】教唆犯理论是刑法理论中最为复杂、最易产生分歧的理论之一,而关于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的相关理论更是被学者称为“刑法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理论的复杂性衍生出对相关概念理解的模糊性,本文首先对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厘清概念间的界限以建立展开讨论的前提。其次,明确教唆犯的性质是研究教唆犯相关问题的起点,本文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具体规定,认为教唆犯应具有从属性。最后,在界定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相关概念以及明确教唆犯性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的具体认定标准。【关键词】教唆犯罪;中止形态;认定标准基于理论上的复杂性与实践中的模糊性,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的研究
2、成为了刑法学领域中的重点与难点。笔者在厘清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相关概念的界限以及明确教唆犯性质的基础上,对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的具体认定提出一些看法,以对这一理论上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一、相关概念辨析“生活中人们往往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总是不自觉地凭借一些似乎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甚至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公理’去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并不去注意问题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事实上所谓约定俗成的‘公理’却十分缺乏共同约定的理解,由此也就导致在问题的结论上产生许多无谓的分歧。”①论教唆犯罪的中止形态【摘要】教唆犯理论是刑法理论中最为复杂、最易产生分歧的理论之一,而关于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的相
3、关理论更是被学者称为“刑法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理论的复杂性衍生出对相关概念理解的模糊性,本文首先对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厘清概念间的界限以建立展开讨论的前提。其次,明确教唆犯的性质是研究教唆犯相关问题的起点,本文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具体规定,认为教唆犯应具有从属性。最后,在界定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相关概念以及明确教唆犯性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的具体认定标准。【关键词】教唆犯罪;中止形态;认定标准基于理论上的复杂性与实践中的模糊性,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的研究成为了刑法学领域中的重点与难点。笔者在厘清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相关概念的界限以及明确教唆犯性质的基础上,对教唆犯罪
4、中止形态的具体认定提出一些看法,以对这一理论上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一、相关概念辨析“生活中人们往往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总是不自觉地凭借一些似乎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甚至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公理’去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并不去注意问题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事实上所谓约定俗成的‘公理’却十分缺乏共同约定的理解,由此也就导致在问题的结论上产生许多无谓的分歧。”①这里所说的“公理”便是指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概念,由于对基础概念缺乏统一的约定,进而无法建立起进行讨论的共许的前提,于是往往造成许多无谓的相左的观点。在教唆犯理论研究中同样如此,作为刑法学理论的重点与难点,学者们对此形成了诸
5、多针锋相对的学术观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相关基础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在进行学术讨论时,对概念的使用往往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在对教唆犯罪中止形态的研究中出现了诸如“教唆犯罪的中止”、“教唆犯的中止”、“教唆犯罪的中止形态”以及“教唆犯的中止形态”这样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首要的问题便是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界限、建立起进行讨论的共许前提。本文以对“教唆犯”、“教唆犯罪”、“犯罪中止”以及“中止行为”概念的界定作为展开讨论的基点。(一)教唆犯与教唆犯罪在刑法学理论界,“教唆犯”有被学者用来表述教唆犯罪主体与教唆犯罪形态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教唆犯是故意地引起他人实行犯罪意图的人”②;再如“所
6、谓教唆犯,是指唆使他人产生犯罪的决意,进而使其基于此决意实行犯罪的情况。”③前者中的“教唆犯”指的是教唆他人进行犯罪的人,即教唆犯罪主体;而后者中的“教唆犯”则是指具备了相关构成要件的犯罪本身。这种概念的不一致,不仅违背了逻辑上的同一律,而且无法为进行深入的讨论建立起坚实的基础。综观国内出版的有关论著,对教唆犯概念的表述,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1.教唆犯是故意地教唆他人犯罪,致使或者没有致使他人犯罪的人。④2.教唆犯是指故意地用劝说、利诱、威逼或者其他方法唆使他人去实施犯罪的人。3.所谓教唆犯,就是以授意、请求、煽动、劝说、收买、怂恿、强迫以及其他方法,使不具有犯罪思想的人具有犯罪的思想,
7、或者使犯罪思想不够坚定的人坚定其犯罪思想的罪犯。⑤通观上述观点,教唆犯应当是对教唆犯罪主体的一种表述。相比之下,教唆犯罪是对教唆犯唆使他人实施犯罪行为这样一种犯罪形态的整体描述。因此,将“教唆犯”的含义涵盖教唆犯罪主体与教唆犯罪形态的做法并不可取,应当对二者进行明确的界分。(二)犯罪中止与中止行为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根据这一规定以及相关理论,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