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研究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研究

ID:18447408

大小:52.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9-18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研究_第1页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研究_第2页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研究_第3页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研究_第4页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根据这一规定,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的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在司法实践中,单独犯罪的犯罪中止比较容易认定。但是在共同犯罪中如何认定犯罪中止,颇具争议。在共同犯罪即遂状态出现之前,如果全体共同犯罪人一致中止共同犯罪,并有效地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每个共同犯罪人都够成犯罪中止,对此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争议。但是,对于个别共同犯罪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单独中止犯罪的,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2、才能被认定为犯罪中止,刑法理论界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各不相同。一、中止的及时性中止的及时性,是指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法律规定的时间界限内才能成立。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犯罪中止的时间界限为“在犯罪过程中”。具体来说,犯罪中止的时间界限从犯罪预备行为发生开始,到形成犯罪即遂形态以前这一时间内,它即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行阶段,也可以发生在15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以前。在单独犯罪中,时间界限的判断相对容易。然而在共同犯罪中,由于每个共同犯罪人开始犯罪行为的时间与作为共同犯罪的共同行为的着手时间经常不一致,容易导致对时间范围的认识不明确。笔者认为,根据共同

3、犯罪人的不同分工,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时间界限主要表现在:(1)在共同实行犯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前有通谋的共同行犯,这种情形犯罪中止的时间范围从各行为人共谋开始,至犯罪即遂为止;另一种是事前无通谋的共同实行犯,这种情形犯罪中止的时间范围从共同犯罪着手开始,至犯罪即遂止。(2)在教唆犯中,犯罪中止的时间范围从教唆犯的预备行为开始,至教唆即遂为止。教唆犯的预备行为是指为进行教唆而制造条件的行为,包括寻找教唆对象、选择教唆时机以及其他为教唆犯中制造条件的行为。教唆犯的着手标准,是以行为人开始实施教唆行为为标志的。教唆犯的即遂以实行犯完成犯罪为标志。(3)在组织犯中,组织犯中止

4、的时间范围从为建立犯罪集团进行准备活动开始,至犯罪即遂止。(4)在帮助犯中,犯罪中止的时间范围从事实帮助行为开始,至实行犯完成犯罪为止。理论的概括并非难事,但在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犯罪现象中把握理论的真谛则非易事。在研究中止的及时性时,笔者曾因一个案例对于上述观点产生了动摇,故在此引述评析,以达到廓清思路、激浊扬清只目的。犯罪嫌疑人熊某,因办厂15缺乏周转资金萌发歹念,伙同杨某等5人进行绑架勒索犯罪。1997年11月21日上午,5人将被害人骗至路边,押上准备好的汽车内,捆绑手脚,封住其嘴,带到事前租好的偏僻房屋内。熊某用手机与被害人父亲联系,要其父“明天上午10点以前,准备

5、20万元,放在指定地点,否则杀掉你儿子,让你们永世不得相见”。次日,熊某考虑到犯罪后果的严重性,决定放弃犯罪,直接打电话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说明犯罪情况,约公安干警赶到现场,将被绑架人解救回家。对熊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公诉机关莫衷一是,他们认为他既不属于犯罪未遂,因为犯罪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致使犯罪未能得逞。而此案是犯罪分子主动放弃犯罪,“能为而不为”;也不属于自首,因为自首是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诉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而本案犯罪人的悔罪行为发生在犯罪结束以前;同时亦不属于犯罪中止,因为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而本案的犯罪结果已经发生。为了解决司

6、法机关面临的类似困惑,有的学者提出了“在犯罪结果发展阶段,也可以成立犯罪中止”的理论。所谓犯罪结果发展阶段,是指犯罪结果发生以后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继续扩大、加重方面推进的时空区域。笔15者认为,在许多案件中,刑法意义上的犯罪结果已经发生,但犯罪分子所追求的目的并未实现或者没有全部实现,还存在一个犯罪结果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就本质而言,犯罪行为仍在继续,已经造成的损害进一步扩大和加重,从而最终实现犯罪目的;就时空范围而言,是犯罪实施完毕前的行为,是犯罪全过程中的一个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承认犯罪中止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减少和降低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与此相似,有的学者认为在危险

7、犯的场合,如破坏交通工具案件中,行为人实施的破坏行为以具备了法定的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状态,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为人已构成危险犯的既遂,但在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实际危害之前,行为人又自动排除了危险状态,避免了交通工具倾覆、毁坏危害结果的发生,这种情况符合犯罪中止“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要求,因而应认定为犯罪中止。笔者曾对这种观点持赞同意见,但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其难以成立。主要理由如下:首先,这种观点有饽于犯罪构成理论。犯罪构成理论是整个刑法学和犯罪论体系的基础性学说,是研究各种犯罪形态(犯罪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