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智慧的火花.doc

点燃智慧的火花.doc

ID:52067936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2

点燃智慧的火花.doc_第1页
点燃智慧的火花.doc_第2页
点燃智慧的火花.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点燃智慧的火花.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点燃智慧的火花《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不要把语文课上的太像语文课”,记得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太像语文课”就把语文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要让学生提起兴趣;语文教学又要讲究“实”,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得,只活不实,易流于表面的花哨;只实不活,又显得呆板枯燥。今天,我愈发觉得活和实有机结合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尤其是上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后感受最深。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

2、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教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初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不可避免地受着这种记忆的影响。在初次上这课时,先让学生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子学生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学生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的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个没精打采得合上瞌睡的眼。课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学生不爱听?是形式的问题,还是……想起新的理念,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于是,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如果我是学生,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

3、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因此,鉴于这样的深思,在给另一班级上课时,重新调整课堂结构。上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意义词,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虽“死”确“实”。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动起来;来一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

4、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三两分钟功夫,就有学生上黑板出了题目,其他小组学生也不甘示弱。比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候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众所周知,《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

5、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二是笔法极为简峭,可谓精炼生动,灵活多变,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表演。有人说,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科学,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历史更快捷更有效得了。同样,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莫过于让他们进入角色,于是,课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要求两组学生以课本为剧本表演,两组同学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表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员必须熟记台词。课上,我抽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二、邹忌的这一次进谏为何

6、能成功?开始表演了。两组同学各展才华,小品演的十分精彩。通过对照,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如第二组的“邹忌”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第一组的变化多,三问几乎多是:“我和徐公哪个美?”(虽然学生聪明地用“帅”“漂亮”来代替“美”以避免重复,但听上去这三问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当第三问说出时,在座的同学不由笑出了声。表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点,然后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没有表演的其他两组同学,强烈要求合作编排一处现代版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7、》,我欣然应允,只是提醒他们不要脱离了原著的精神。后来此剧成功上演,让我着实为他们的创造力而惊叹了一番。教完《邹忌讽齐王纳谏》,烟卷沉思,同样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反应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问题罢。三千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创造着,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既然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教学设

8、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很好。再次咀嚼毛老师那句看似矛盾的话,又想起方仁工校长也曾说过的异曲同工的话,“上语文课,尽量放开上,不要怕被人说‘捣浆糊’”,体会便更深一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