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058864
大小:21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22
《湖南吴菲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课题: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湖南师大附中吴菲三维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让学生猜想、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了解单角与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能力目标: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证明;体会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在数学当中的运用,使学生树立联系与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励科学探索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合作
2、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教学过程:一、走入生活引入:同学们,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一种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式的变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先让我们走入生活,看一个例子:F例:如图所示,一个斜坡的高为6m,斜坡的水平长度为8m,已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且大小为10N,在力F的作用下物体沿斜坡运动了3m,求力F作用在物体上的功W.6mS解:W==30.提问:1、解决问题需要求什么?8m2、你能找到哪些与有关的条件?3、能否利用这些条件求出?如果能,提出你的猜想. 4、怎样检验这
3、些猜想是否正确?生活实例引入,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人教版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一、合作探讨从特殊情况去猜测公式的结构形式.令令分析:可见,我们的公式的形式应该与均有关系?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代数关系呢?会不会是“+”、“-”、“”、“÷”?请同学们根据下表中数据,相互交流讨论,提出你的猜想.用具体值检验猜想的合理性.令则=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值学生再举特例进行验证.(各抒己见)利用几何画板,对更多的情况加以验证。三、提出猜想:师:要让猜想更有说服力,我们还要进行理论证明.四、理论证明:y引导探究:研究三角函
4、数问题,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单位圆,在单位圆中,角的余弦值可用余弦线来表示.OBMxP11ACP1我们先来讨论最简单的情况:为锐角,且方法一:(利用三角函数线)证明:在单位圆O中,作,交单位圆于点,作,则.过点P作PM垂直x轴于M,,过点,过点,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然后再去验证其合理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挑战困难的勇气.依据特殊情况进行猜想往往是人们探索问题的第一步.鼓励学生对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的交流合作意识,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给出证明.人教版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且∴(为锐角,且)方法小结:在整个证明过程中,我们通
5、过几何的手段,得到了一个代数公式,这运用到了在数学探究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提问:当取任意角的时候,结果又会怎样呢?(展示下一张幻灯片),大家思考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结果.若学生说出来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若没能说出则作为课后思考作业).方法二:(利用向量)y-1-111BAx0启发思考:我们来仔细观察猜想的结构,等式的左边是差角的余弦,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类似结构?(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证明方法)(学生:向量的数量积!)A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作单位圆O,以Ox为始边作角,它们终边与单位圆O的交点分别为A、B,则: =,= =∴=(0≤
6、≤)方法小结:对比一下两种证明方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向量在我们数学探究过程中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的工具,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领悟向量在数学探究过程中的魅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从直观角度加强对差角公式结构形式的认识.让学生经历用向量知识解出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人教版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思考:1、作为两向量的夹角,有没有限制条件?2、如果不在[0,]这个区间内,我们的结论还会成立吗?怎样给出证明?(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找到与夹角之间的关系)推广完善:令为、的夹角,①当时,则②当时,则存在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小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其中为任意角,简记为)思考
7、: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公式的结构,说说公式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应怎样记忆?(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肯定)五、知识运用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2、学以致用: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运用公式时应根据角的范围,正确确定两角正、余弦值的范围)3、公式的逆用:.4、拓广延伸: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此题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作为后备练习)统一对“恒等”要求的认识.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要求学生对公式的形式加以分析,体会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