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058166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2
《备课的四种境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备课的四种境界2010-05-1511:47记得自己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对“备课”的理解,就是老师趴在书桌上借着昏暗的灯光辛勤抄写的形象。这种认识一直保持了很长时间,直到自己做了教师,才知道那只是外行“备课”拍摄的电影镜头,真正意义上的“备课”是一项内隐的复杂的心理创造活动,绝非一两个外在的标签和形式能涵盖得了的。回顾自己从教的十几年经历,对备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粗浅到深入的过程。大致说来,“备课”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点”的境界刚毕业那会儿,“备课”在自己的眼里,就是直接为完成
2、下一节课作准备。这种备课观是一炮一个眼儿,目标明确,很务实的。马上要上课了,看一看教科书上的内容,翻一翻参考书上的教学设计,想一想具体的环节与步骤,理一理课上要用的教具,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就算是一次完整的“备课”了。这就是“点”的境界。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总是从“点”的境界开始的。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在刚开始学步的时候,先是一步一个脚印,然后再学习跑和跳,备课也同样如此。“点”在数学中是没有大小的。一个看似很小的“点”;其实还可以分为更小的“点”。“备课”也是如此;从时间上来说,一节课只有有限的40分钟;从内容上来说,一
3、节课也只有有限的几个知识点。如此看来“备课”的容量是有限的;然而真正细究下来,这个不大的“点”还可以分成知识的传递、结构的处理、情意的调动、目标的延续等许多小的“点”,而其中的每一个小“点”又可以分为更小的“点”。我相信,只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即使同样一堂课,都足以让我们用毕生的精力与智慧去准备。然而,现实的“备课”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个静止的“点”上。我常常自诩我们的“备课”是最伟大的艺术创造。在备课的过程中,和话剧、影视这些综合艺术创作一样,我们同样需要综合许多的元素,但是备课比这些综合艺术的创作
4、还要具有挑战性。话剧、影视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反复表演播放,而我们备一节课一般只有一次展示的机会,因为即使是面对同一节课,只要上课的因素稍有变化——诸如教学内容的更替、教学理念的刷新、教学对象的不同等,都得使我们重新备课。可见,“备课”永远不是静止的“点”,而是运动的“点”。数学常识告诉我们,“点”是零维的,它没有长度。我们在教学的生涯中,会经历许多次“备课”,也就具备了成千上万个“点”。但如果这些“点”只是散乱无章、甚至是模糊不清的,那它们就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所以,我们要继续提高自己备课的境界。二、“线”的
5、境界有了几年的备课经验后,我开始慢慢形成一种“连点成线”的备课意识和习惯。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前一课和后一课总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数学教学尤其如此。“铺垫一导人—新授—巩固一作业”的教学流程自不必说,教学内容方法也必须跟着前面的经验来选择制订。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上一节课形成的种种体验,对下一节课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样,某种意义上来说,上一节课的“上课”便是下一节课的“备课”。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要求自己在每一节课的上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两只眼睛。上帝给人创造了两只跟
6、睛是大有用意的,一只眼睛让我们看“看得见”(显性)的东西,比如眼前的“上课”;另一只眼睛让我们看“看不见”(隐性)的东西,比如后面的“备课”。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一边执行着既定的教案,一边分析着教学的现状,一边还得计划着下面的教学步骤,这就是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的“线”的备课境界。当然,要达到这种“线”的备课境界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它不仅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还得学会将自己进行清晰的角色分配。在同一节课上,我们不仅要有第一个“自己”在专心致志地上课,同时还要第二个“自己”在听第一个“自己”上课,
7、并随时进行准确的评课,更重要的是还得有第三个“自己”根据第二个“自己”的会诊设计出下一步的教学方案。“上课——听课——备课”三位一体同时进行,既关注“预设”又关注“生成”,增加了教学的效益,还节省了备课的时间成本,的确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按理说,要达到一种自觉的“线”的境界相当不易。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正如数学中的一维的“线”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面积一样,备课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线”的境界,“组线成面”成了必然的下一个追求。三、“面”的境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数学学习突破课堂和
8、学校狭隘的时空,走向更为广阔的背景。至此,数学备课也不仅仅把眼界局限于现有教材和课堂,到生活中去挖掘数学教学资源、寻求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内在联系,使得数学备课增加了另一个维度,备课到“面”的境界。2000年,我和特级教师张兴华同行去大连。在汽车上,张老师根据当时的情境提出许多数学问题。比如如何测定汽车现在的速度,如何估算对面车辆的发车时间,如何计算后面超车车辆的速度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