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吹尽黄沙始到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吹尽黄沙始到金——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指导与反思临海市杜桥中学李叔会摘要:对不少学生来说,文综主观性试题,尤其是政治主观性试题,是制约学生学科成绩的“瓶颈”。面对政治主观性试题,不是不知所措回答的不够全面,就是不着边际答不上要点。本文就指导学生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谈谈个人的所做所思。上个学期期末统测,我所任教的实验班中有一位学生项某政治成绩不到70分(满分120分),这在高二文科生中是倒数的,也与实验班学生的名分不相适应。本学期开学初,作为班主任的我把他找来谈话,向他了解情况。他说上课听得懂,但作业独立完成就很难,特别是非选择
2、题,不是不知所措回答的不够全面,就是不着边际答不上要点。对不少学生来说,政治主观性试题,难度较高得分率较低,始终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可见,政治非选择题是制约学生学科成绩的“瓶颈”,教导学生如何解答政治主观题已成为提高学科成绩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笔者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就主观性试题的解答给予学生一点力所能及的指导。一、解题步骤介绍上课一开始,我先指出学生政治主观性试题得分率之低,并分析了导致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观原因: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解题方法未掌握、组织表达不清晰等等。学生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使学生在心理上产
3、生了共鸣。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解政治主观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审题。首先是审设问。弄清题目类型,设问指向的知识范围,要分清政、经哲,并且要把要用到知识块调动出来,在大脑中有清晰的印象;有几问,这样做是为后面阅读材料时能够迅速把握有效信息提供基础。其次,审材料。即通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一定要划分层次,常用的是几句单句,把握材料中的每一句话的关键词,常用的是划分主谓宾,要做到尽量挖掘材料隐含的信息,并将每个层次的观点加以必要的理论升华,记住主观题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与所学知识挂钩,进行材料与教
4、材知识的有机融合,要求运用原理并结合材料作适当的分析。答题时原理部分的关键句(最能体现材料意思的部分)不能少,但切忌离开材料只讲原理,形成原理与材料的“两张皮”。第三步,认真构思。理清解题思路,对考查知识进行合理的取舍加工,组织要点时,在不犯错误的前提下,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尽量做到要点越多越好。因为,在拿不准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要点越多得分的机会也就越多。第四步,规范答题,合理组织答案,有条件的最好先打好草稿。要求行文要有顺序,分段落,要点清楚;语言要规范,科学,简明扼要;书写整洁等。同时把自己认为最能够体现材料的
5、观点写在最前面,用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这一点特别要注意)。4答题时注意一般用演绎法答题,先一般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从一般到特殊)。要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同时要求看分作答,分高多答,要点要全,观点要对,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说到此处,学生们茅塞顿开,顿时情绪高涨,脸上大都洋溢着收获后的愉悦。二、例题剖析精练1、材料:气象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资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本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气
6、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业,气象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回答:(1)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2)试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首先,我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题思路,从学生的回答,能找出问题(1)中的知识范围“哲学道理”这一规定性,同时也能挖掘出“人工增雨”中隐含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信息。对于第二问,学生能找出问题(2)中的知识范围“经济常识”,并且在材料中发现“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这个信息,
7、说明有较大的效益。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所谓气象经济,是指与天气等气象预报服务有关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和。气象经济的特点是人们可以利用气象信息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决策依据之一,根据气象服务提供的信息,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趋利避害。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例如预防高温天气带来的全国大面积电荒和“气象综合症”,解决连续干旱问题进行的人工增雨,安排空调、啤酒、水果等商品的销售,等等。这些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气象信息,气象经济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3年高考文综试题第39题正是利用气象经济这一新信息,对哲学常识和经济
8、常识进行了考查。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问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然后逐个回答。第(1)问,“人工增雨”就是气象经济的一种表现。人们之所以能够“人工增雨”,是因为天气与旱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即规律,这一点正是学生们所没有挖掘出来的。而人们又能够认识到这种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趋利避害,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第(2)问,认真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