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837954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6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血常规检查3.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三、红细胞计数(redb1oodce11count,RBC) (一)简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参考范围: 男性(4.09~5.74)×1012/1 女性(3.68~5.74)×1012/1 新生儿(6.0~7.0)×1012/1 儿童(4.0~4.5)×1012/1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
2、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α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2)绝对性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10。2.红细胞减少(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
3、)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 四、血红蛋白(hemog1obin,Hb) (一)简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
4、,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较之红细胞减少程度明显;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较之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明显。 参考范围: 男性131~172g/1 女性113-151g/1 儿童120-140g/1 新生儿180~190g/1 (二)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1.血红蛋白量增多 (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 (2)创伤大量
5、失水、严重烧伤。 (3)用药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 2.血红蛋白量减少 (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 (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由慢性和反复性出血引起,如胃溃疡、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80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五、血小板计数(p1ate1日count,P1T)(一)简述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脱落而来,每天产生的量相当
6、于每升血液中增加35×109个,其寿命仅有7~14d。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计数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 参考范围: 儿童、新生儿、男性(100~300)×109/1 女性(101~320)×109/1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
7、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过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5)用药 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