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紫杉醇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胃癌临床疗效观察和抗癌作用机制探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察和抗癌作用机制探析【摘要】目的:探讨紫杉醇对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其抗肿瘤机制。方法:将68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PFL化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紫杉醇,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8.2%,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应用于中晚期胃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变化。【关键词】紫杉醇;中晚期胃癌;临床观察中晚期胃癌患者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临床中常给予化疗措施[1],主要的化疗方案有ELF方案
2、、PFL方案及EEPHL方案等[2],本文选择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PFL化疗方案,作为本院中晚期胃癌患者的基础治疗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紫杉醇,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中药紫杉醇在中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68例中晚期胃癌患者,患者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III〜IV中晚期胃癌,均无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及其他严重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6±2.5)岁,KPS评分为(5&4±2.3)分
3、;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39.7土1.9)岁,KPS评分为(61.1±1.7)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PFL顺钳+氟尿囉喘+亚叶酸钙[3],首先静脉滴注顺牢白注射液20mg与亚叶酸钙200mg,1次/d,共5d,然后静脉推注氟尿11密唳500mg,1次/d,共5d,顺铠累计用量达到200mg时,需间隔3d以上;观察组在PFL化疗方案基础上给予紫杉醇,给药前Id静注地塞米松15mg预防变态反应,后给予紫杉醇80mg/m2,静滴3h,共1周
4、,以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4]。1.3疗效评定采用TUNEL法检测患者癌细胞凋亡率,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价表(KP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以上观察指标结合RECIST化疗评价标准[5],将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恶化(PD)四类[6],CR例数+PR例数二总有效;化疗后安全性评价参考WHO制定的抗癌药物《亚急性毒副反应的表现和分度标准》,该标准将化疗毒副反应分为五级[6],级数越高毒副反应越大。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5、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见表2。由此可以,临床应用紫杉醇不会增加毒副反应。3讨论我国是胃癌高发和高死亡率国家,特别是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极低[7],当表现出临床症状时许多患者已处于中晚期,从而失去手术治疗机会[8],本文将临床常用的PFL化疗方案作为基础治疗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紫杉醇,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加用紫杉醇后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毒副反应[9]。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PFL化疗方案中顺钳是通过阻断癌细胞DNA复制产生抗癌作用,氟尿囉礎是通过阻断
6、癌细胞DNA合成产生抗癌作用[10],当紫杉醇与上述两药联用后,会加强两药阻断癌细胞DNA复制与合成功效,在自身发挥抗肿瘤功效同时还会产生良好的协同抗癌作用[11],这也是紫杉醇联合PFL化疗方案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紫杉醇的成功应用,为开发抗肿瘤活性药物提供了方向。紫杉醇的抗肿瘤作用靶点在微管上,其可与微管按1:1的比例结合,一般结合部位为N端微管蛋白的P亚基,这种结合作用使微管蛋白浓度降低,动态平衡则向着微管装配的方向移动,加快了微管聚合速度;紫杉醇还可抑制有丝分裂所必需的微管网再生,防止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
7、进而导致染色体断裂,阻止癌细胞复制的整个过程由此形成;紫杉醇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验证,从1992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该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较多毒副反应,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心血管毒性、神经毒性及过敏反应等,这些毒副反应限制了紫杉醇的临床应用,另外,该药还存在水溶性差的特点,在保证抗肿瘤活性基础上,药学人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剂型和分子结构改良,如多西紫杉醇、脂质体紫杉醇等,这种改良也为天热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寻找毒副作用小、活性高的抗肿瘤药物
8、成为迫切的现实要求,由于天然药物丰富多样、资源广阔,在天然植物中寻找该类药物则成为较优途径,可预见天然药物将在抗肿瘤领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1]宣丽君.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化疗中的作用评价[J].药学进展,2005,29(5):227-228.[2]ZhouXH,WeiX,HuangZS,etal.Eff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