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795331
大小:40.9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5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08中基陈原2008221102310005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所谓概括,是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抽象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换言之,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是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提炼的全过程。而这种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东西,本身往往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必然使词义产生了模糊性。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例如论及人的容貌“美”与“丑”就很难定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女
2、子的美,大都只能借助于映衬、比喻等手法来渲染美人的姿色,例如唐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怎能不泪垂”,以及成语“倾国倾城”、“天姿国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玉貌”、“冰肌玉骨”、“明眸皓齿”、“雪肤花貌”等等。这些诗句和成语虽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美”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离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单纯只是作为“美”这个词的意义,则依旧是没有明确的边缘的。这当中还包含着人自身对美的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同样一个人,一种事物,张三认为美而李四并不觉得美,否则俗话里也就不会有“萝卜青菜
3、,各有所爱”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了。生活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比如在表达时间方面,许多表示时间的名词词语就具有模糊性。我们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可这早晨到底是指几点钟呢?5点钟是,6点钟也是,7点钟还是。而“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晚上”之间也都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那么词义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语言交际有着一定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的制约及辅助下,一般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与误解。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词义是对事物本身大体内容的表现。这也就是说记号义在概括事物现象的
4、时候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当然,这一点也正满足了人们现实交际的需要。如果在人类生活交际中,非要规定运用精确无误的词汇,那么不难想象言语交际将会怎样的寸步难行。比如中国人见面,常常要问候对方:“近来过得怎么样?”“好,一切都还不错!”“你怎么样?”“还好,一般吧!”又如:“你大概什么时候走呀?”“可能下个月吧。”这一问一答中,“好”、“还好”、“一般”、“可能”等词都是表义模糊的词。如果以上的对话中必须用精确的语言,那可就麻烦了,要想把上述意思表示清楚,没有干余字是不够的。再比如,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使用很多的词汇,可以说“好”、“不好”、“一般”、“差”、“非常差”、“差极了”。这些词的
5、词义都是模糊的,但是人们仍然可以凭借经验感知到其中的含义。可如果非要找到精确的词汇来形容的话,那是很麻烦的。又如“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是“年岁大(跟‘少’或‘幼’相对)”,这里年岁大的“大”也是个模糊概念,多少岁才算“年岁大”,词典不作明确规定是有道理的。有人认为六十岁算年老(男性退休年龄),那么差两个月六十岁,乃至差三天六十岁就不算“老”,非得等到满六十岁才算“老”吗?如果这样的话,交际的进行就相当困难了。我们在报刊杂志上常常看到这样的词语——“五十开外的老人”有些地方旧俗以男人五十岁、女人四十五岁为“上寿”(达到寿数),意谓人若在这样的年龄去世就不算夭折了。俗语还有“年满半百
6、,半截入土”的说法,说明在旧风俗、旧观念中五十岁就算“老”了。“老”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但应该说这种现象本身也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它随着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换言之,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可见对“老”不可能人为地定一个绝对精确的界线,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那是国家为了行政法规的实施而制定的,就是这种规定,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也会有所差异。词典对“老”的释义体现了客观现实现象的这种模糊性,所以说它是精确的,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称谓与表达的需要。词义模糊性不仅使词——语言符号能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
7、性,使之灵巧而便捷地服务于人们的社会交际,而且便于语言教学、辞典释义,以及造成修辞上的表达手段,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半”字的释义问题,词典释义是“二分之一;一半”,看起来似乎是比较精确的,其实也是个模糊概念,特别是在语用的场合,例如“下半旗”中的“半”,并非“二分之一”、“一半”所能解释的,而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再降至离杆顶约占全杆三分之一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诗句“访旧半为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