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769222
大小:5.88 MB
页数:35页
时间:2020-03-06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线和角:线-线段.射线和直线课件.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认识线教学过程教法学法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TeachingProcess一二三四五六教学效果七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6-37页第四单元“线和角”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建立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空间表象,比较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异同,感受“有限”与“无限”的区别,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掌握好这部分内容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平行和相交等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二二年级上册学情分析二年级下册二年
2、级下册学生们对线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直线和射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动态演示的教学课件,并辅以观察、演示、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表象,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异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认知特点及规律,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23知识与技能认识线段、射线
3、和直线,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能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总结、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行为表现核心概念线段行为动词认识行为条件结合具体情境观察交流表现程度初步线段的特征射线、直线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正确的画出指定线段认识认识归纳会结合情境,通过观察观察、想象交流、讨论交流、观察、动手操作自主地在教师引导下目标分解学习目标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线段特征。通过观察、想象,在老师的帮助下初
4、步认识射线、直线。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归纳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动手尝试,交流合作归纳出线段的画法,会画线段。1234教学重难点四认识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画线段的方法。找出并理解生活中可以近似地看作射线的事物和现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三教法1教法2教法4教法3观察法教法分析演示法启发法讨论法看一看:探索发现比一比:思考质疑画一画:锻炼能力议一议:巩固提高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五1初步感知,形成表象2反复比较,形成概念43拓展延伸,实践提炼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教学过程认识线绷紧的弓弦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
5、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线段:直的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线段有哪些特征?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绷紧的弓弦可以近似地成哪种几何图形?(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手电筒不考虑粗细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吗?(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手电筒不考虑粗细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吗?把一条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想一想,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会怎么样?(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想一想,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会怎么样?把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想一想,线段、射线和直线有哪些相同点
6、和不同点?小组交流讨论,共同完成表格。(二)反复比较,形成概念相同点不同点线段直的两个端点可以度量射线直的一个端点不可度量直线直的没有端点不可度量1、说出下面各条线的名称。1234射线直线线段(三)拓展延伸,实战提炼活动一: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近似的看作线射线?先点一个点,把直尺上的0刻度线对准这个点,沿着直尺画线段到4厘米刻度线处,拿掉直尺,在线段的另一端点上端点。画出的线段可以记作:AB=4厘米活动二:自己动手画一条4cm长的线段。小组交流,总结画法。AB为了表述方便,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线段,如线段AB,线段CD。ABCD线段的表示方法:练一
7、练:画一条5cm长的线段AB。1.猜灯谜一:有始有终猜灯谜二:有始无终猜灯谜三:无始无终猜线的名称(四)巩固练习,应用延伸2.选择(1)太阳射出的光线可以近似看作()A.直线B.射线C.线段(2)画一条6cm长的()A.直线B.射线C.线段(3)下列选项中无端点的是()A.直线B.射线C.线段(四)巩固练习,应用延伸BCA你有什么收获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设计认识线线段直的两个端点可以度量射线直的一个端点不可度量直线直的没有端点不可度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