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63978
大小:77.3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线和角:线-线段.射线和直线 ▎冀教版(2014秋)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6页──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他们的联系和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地表示线段、直线和射线。 过程与方法: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结合生活实际体验线的特征,并发现它们的区别于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线段、直线和射线
2、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线段、直线和射线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图形,又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虽然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初步接触过线段,但当时只是感性的初步认识。这次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感知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采用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线的特征及区别联系。 教学突破: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件出示图片,
3、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师:是这些线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如此五彩缤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线的世界,去认识这些神奇的线。(板书课题:线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绷紧的弓弦和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谁能用你的小巧手把它们的样子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 (指名到前面画线段,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生活中有关线条的美丽图片,激发、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你仔细看看,线段长得什么样?(直直的,有
4、两个端点) 3、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吗?(如:拉直的鞋带,拉直的毛线,书的边,课桌的边,信封的边等等) 4、量线段。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这么细心的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你们身边的一条线段的长度呢?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5、画线段。你们想不想自己也画一条线段呀?(课件出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然后展示交流。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教师教学线段的表示方法,强调两个端点,AB=4厘米) 6、反馈练习。完成34页
5、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一共有几条线段,再测量长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画线段,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二)认识射线。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你想是什么结果?你能试着画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教师巡视。 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在黑板上集体画。 让学生观察这条线的特点。学生交流。(只有一个端点,直直的) 教师小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射线。 教给学生画射线: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呢? 学生想,教师演示课件。 师:你能从生活
6、中的现象中找出射线吗?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手电画面,演示手电光。 认识直线 师: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什么呢? 学生自己试着画。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在黑板上画。 学生观察特点。(直直的,没有端点)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你能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吗? 分发表格,学生自己填写表格,然后小组讨论.图形联系区别端点延伸情况直线射线线段然后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出示课件:判断哪是线段,哪是射线,
7、哪是直线。(让学生说明理由)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观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
8、,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较好的掌握所学的新知。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生活中找不到标准的线段、直线和射线,而教学过程中又要借助生活中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线的概念。如何把握尺寸,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度的、不露声色的对这一关键点进行了处理:“铅笔、拉直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