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问君能有几多愁.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感情。望江南渔家傲江城子武陵春破阵子补充材料词的常识两大流派和乐演唱词的结构词牌点拨唐诗宋词元曲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盛行于宋代。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最初称为“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一般分上下两阕。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婉约派两大
2、流派豪放派婉约派:委婉含蓄之意,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侧重于儿女情长;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温庭筠。豪放派: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3、。”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温庭筠望江南首先认识一个字“筠”。“筠”共有两种读音jūn和yún。读作yún时,意思的“竹子的青皮”。读作jūn时,则用在地名里,如“筠连”、“筠州”。由此易见,当读作jūn时,“筠”仅用作地名。在古代,有地位在才华的父母是不会把地名作为儿子的姓名的。而且这样庭筠的意思也不通。读作yún时,庭筠的意思就明畅多了“庭院中的一杆翠竹”。竹名列花中四君子,它本身的特性象征了一种文人的骨气。虽然温庭筠的有些行径不能称为“君子”,不过他骨子里流露出的
4、气概还是让人佩服。如果他没有这份骨气,那又怎么会有捅破冒名之事?怎么会有“中书省内坐将军”之典?怎么会有“金步摇”“玉条脱”之对?如此说来,温庭筠“筠”的读音就显而易见了!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少敏悟,才思艳丽,韵格清拔,工为词章小赋,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屡试进士不第。他喜讽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生而貌丑,有人恶意取笑,给了他一个“温锺馗”的绰号。行无检幅,数举进士不第。思神速,每入试,
5、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成,时号“温八叉”。然而在庭筠不招人喜欢的外表后面,偏偏生就一副多才多艺的锦绣心胸!他禀性“敏悟”,常能“走笔成万言”。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是“花间派”词的先导,被称为“花间鼻祖”,(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他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
6、梦江南〕两首写商妇的相思尤为出色。理解课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凭靠斜huī夕阳的斜光mòmò这里形容阳光微弱。长久,遥远;闲静的样子形容极为伤心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诗词中常代指分别的地方。yǐpín望江南温庭筠yún完毕赏析课文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是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情是喜悦和激动的梳洗完毕独倚望江楼。一个“独”字写出了多么孤独落寞之情.独自登上望江楼,倚着楼望着江面,看着过往的所有船只。过尽千帆皆不是此句是全词情感上的大转折,
7、与起句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空寂焦急相接,承上启下无数船只过来又去了,都不是所盼望的心上人所乘的那只帆船。斜晖脉脉水悠悠望眼欲穿,船尽江空,人影不见,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落日流水本无情,但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未落,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太阳的余辉欲落未落,含情脉脉,无情的江水悠悠远逝。肠断白蘋洲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人影,能不肠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梳洗完毕,独自一个人登上望江楼,倚望着楼柱凝
8、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辉脉脉的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的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读中创段示例:镜头一:阁楼上,一美妇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她面含娇羞,想到思念的爱人即将回来,心里不时泛起一阵阵甜蜜。镜头二:江楼上,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一位着意修饰过的女子斜倚栏杆焦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