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648617
大小:749.5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20-03-27
《一般均衡和经济福利理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一般均衡和经济福利理论第一节一般均衡理论一、一般均衡的含义(一)均衡的一般含义均衡是指一种不再变动的状态。(二)局部均衡局部均衡是指某一特定经济部门(或单位)所获得的均衡。(三)一般均衡一般均衡就是表示整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各个部门都同时达到均衡。二、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一)两种市场之间的关联性首先说明生产要素市场如何影响商品市场。其次反过来说明商品市场的变动如何影响生产要素市场。(二)一般均衡的图解(图8-1)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发挥与经济福利一、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含义经济福利在西方经济文献中通常具有两种含义
2、:一是效率,二是公平。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存在使某人状态更好而其它人状态不变差的情况。即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做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是29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他是新福利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帕累托最优”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经济学的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一命题是判断福利优劣的新标准,其含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一经济变动改善了一些人的状况,同时又不使一些人蒙受损
3、失,这个变动就增进了社会福利,称为帕累托改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的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个概念非常的费解,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如原来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梨,他们是否就是帕累托最优呢?取决于甲乙二人对苹果和梨的喜欢程度,如果甲喜欢苹果大于梨;乙喜欢梨大于苹果,这样就已经达到了最满意的结果,也就已经是“帕累托最优”了。如果是甲喜欢梨大于苹果;乙喜欢苹果大于梨,甲乙之间可以进行交换,交换后的甲乙的效用都有
4、所增加,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我国经济学盛洪在他著的《满意即最佳》里说过一句话,“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项交易是否双方同意,双方是否对交易结果感到满意。”而真是谁也不愿意改变的状态,就已经是“帕累托最优”了。我们通俗地讲“帕累托改进”是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自己福利,用老百姓的俗话说就是“利己不能损人”。同样,只有在不损害生产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前提下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之间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状态。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及其条件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
5、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维弗雷多?帕累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按照帕累托的说法,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如果想让某个社会成员变得更好,就只能让其他某个成员的状况变得比现在差。即如果不让某个人变差就不能让任何人变得更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就是最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而使某人境况变好的,而不使其他任何一个人情况变坏,那么说明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是缺乏效率的。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帕累托
6、法则又称80/20法则,帕累托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发现的,最初只限定于经济学领域,后来这一法则也被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且深为人们所认同。帕累托法则是指在任何大系统中,约80%的结果是由该系统中约20%的变量产生的。例如,在企业中,通常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项目或重要客户;经济学家认为,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心理学家认为,20%的人身上集中了80%的智慧等。具体到时间管理领域是指大约20%的重要项目能带来整个工作成果的80%,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工作的头20%时间会带来所有效
7、益的80%。帕累托法则对我们的启示是: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工作中应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出色地完成无关紧要的工作是最浪费时间的。你应该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工作中我们要学会“不钓小鱼钓鲸鱼”,如果你抓了100条小鱼,你所拥有的不过是满满一桶鱼,但如果你抓住了一条鲸鱼,你就不枉此行了。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A·C
8、·庇古(庇古税和庇古补贴)。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第三节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政府的作用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阿尔钦(产权经济学创始人,张五常的老师)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想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