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doc

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doc

ID:51609839

大小:6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4

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doc_第1页
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doc_第2页
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pdf)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是近年來随着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提出的新的病理学概念,其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不同于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为准确认识GISTs,在日常工作中掌握GIST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笔者对36例GISTs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男25例,女11例,男女比例23:1,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61

2、岁,其中发病率故高在50〜70岁。GISTs常见的主诉为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异常疼痛和胃肠道梗阻症状。544%的患者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168%的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17%的患者有急腹症的症状,只有很少的患者能在一般体检中查出患有GISTs。本组肿瘤位于胃22例(61%),十二指肠2例(56%),嵋6例(167%),结肠3例(8%),2例(56%),U舱1例(28%)。所有肿瘤均为单发,肿瘤宜径为15〜110cm。12诊断标准取自我院1995〜2006年2月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共58例,按照目前GISTs较公认的诊断标准[1],并结合免疫组化标记

3、,证实GISTs共36例。13组织学良恶性判断标准目前GISTs的良恶性可分为3类[1],恶性指标:(1)组织学证实的转移(肝、网膜、肠系膜等);(2)浸润到邻近脏器;(3)核分裂象>10/50HP;(4)肿瘤浸润黏膜固有层及肌层。潜在恶性指标:(1)胃部肿瘤最大径〉55cm,肠道肿瘤最大径>4cm;(2)核分裂象,胃部肿瘤>5/50HP,肠道肿瘤>1/50HP;(3)肿瘤中心坏死;(4)核异型性明显;(5)瘤细胞丰富,生长活跃;(6)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7)非整倍体DNA含量高;(8)PCNA及Ki・67表达增高;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14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的抗

4、体为C-kit蛋白(CD117),CD34,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muscleactin,SM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结蛋白(Desmin),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和S・100蛋白等。2结果21临床特征GISTs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发病年龄越小,恶性的可能越人。胃是GISTs的最好发部位,至少50%的GISTs见于胃。35例GISTs患者起源于胃肠道的肌层组织,另一例起源于腹部网膜组织,呈内生性或外生性生长。肿瘤的最大径为15〜110cm不等。所有肿瘤均为单发结节。伴有黏膜溃疡者10例,占278%。22组织学特征G

5、ISTs的细胞形态和组织学生长方式多种多样,基木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其中约70%〜80%的瘤细胞为均一的梭型细胞,核长形,两端钝圆或细长,染色质分散或深染,核仁不明显。梭形细胞常常形成编织状、轮辐状或栅栏状。20%〜30%为上皮样细胞,细胞排列成片状或巢状,圆形、多极,胞浆丰富,淡染或核周空晕,嗜伊红性,有时其结构像类癌,不足10%GISTs有混合的组织学改变,由大量的梭型细胞及上皮细胞组成。间质改变包括黏液变性、透明变性、出血、鈣化、炎细胞浸润、微囊性变性等,梭形细胞内或细胞外还可见丝团样(skeinoid)纤维,呈球形,嗜伊红性。23免疫组化表型特征GISTs

6、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vimentin(100%)、CD117(98%)、CD34(64%)、SMA(20%)、S-KX)蛋白(19%)、Desmin(15%)、CK(0%)和LCA(0%)。仅表达vimentin和CD117者3例,CD34和CD117共同表达者67%,肌源性标志物SMA或Desmin与神经源性标记物S・100蛋白同时表达者1例。GISTs不衣达上皮性标记物CK、CEA,不表达淋巴细胞标记物LCAo表达形式有弥漫胞膜/胞质强阳性、散在阳性、胞质点状着色等。36例GISTs中潜在恶性20例,恶性14例,良性2例。良恶性GISTs的免疫表型无明显差异。梭形细胞和上皮

7、样细胞的各种抗体染色尢明显差别。3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被认为多数是平滑肌起源的肿瘤,小部分是神经源性肿瘤及其他间叶组织肿瘤。随着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的应用,许多研究发现,此类中的多数胃肠道肿瘤的超微结构并不像莫他部位平滑肌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那样富含平滑肌细胞和雪旺细胞,且其免疫表型也缺乏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的表达[2]。而CD34和CD117的表达较高,其中CD117更为敬感。在1983年Mazur和Clark[3]将这类肿瘤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因此,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