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84009
大小:49.0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3
《“探究安培力”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安培力”教学反思对于这节课教材课标有三个目标,一个是安培力的方向,会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二个推导匀强磁场中安培力表达式,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三是知道磁电式电表的基本结构以及运用它测量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本节设计能够突出新课程中重过程、重方法、重体验的理念,始终以情景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归纳,凸现了学生分析能力、思维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注重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结合。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深课堂教学的实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2、学理念。从课后作业等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几点反思:1、知识层次方面:本节内容含量稍多,需把握演示实验的时间,完成本节至少要用一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学习体会安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左手定则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设计时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用事实说话,易于帮助学生理解。2、学生方面:个人认为学生对实验的能力欠缺,加强引导是关键。设计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物理思维的养成上。为了提升学生分析思考物理问题的能力,设计中采用了演示实验和大屏幕相配合,把每步演示实验的结果及时记录下来,便于实验后
3、进行思考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教师方面:注意语言的组织,加强教师对知识的引导作用。并做好示范作用,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尽量照顾全体。4、不足1)在学习左手定则时,应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把实验和定则理论再次结合,活用定则,既验证定则的正确性,又应用了定则。两全其美。2)时间安排更合理,留时间当堂检测反馈,提高教学效率。“探究安培力”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以演示实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出安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接着引入磁感强度B的定义式,通过讲解类比电场强度,启发学生理解公式
4、B=F/IL的意义;再反复地借助实验和动画模拟,来理解左手定则,建立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关系的正确图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及性质。(2)知道用磁感线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磁感应强度。(3)知道什么叫匀强磁场,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4)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导线与磁场方向平行时,导线所受的安培力为零;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导线所受安培力的大小F=BIL。(5)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过程与方法(1)在磁场和电场的比较中让学生学会类比的学习方法。(2
5、)通过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3)通过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学生了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理论猜想→实验论证→得出结论。(4)通过学习左手定则,理解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通过第二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安培在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了纪念他,人们把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作用力叫做安培力。这节课我们对安培力作进一步的讨论。(二)进行新课1、
6、安培力的方向教师:如何判断安培力的方向呢?[出示投影片]通电直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和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左手定则来判定: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和手掌在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演示实验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大家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根据上述分析方法,两根导线中通过反向电流时,它们间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如何?说明:分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时,要先确定导线所在处的磁场方
7、向,然后根据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2、安培力的大小教师:通过第二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垂直于磁场B放置的通电导线L,所通电流为I时,它在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F=BIL教师:当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导线平行时,导线受力为零。[问题]当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导线方向成夹角θ时,导线受的安培力多大呢?教师投影图,引导学生推导:将磁感应强度B分解为与导线垂直的分量和与导线平行的分量,则,因不产生安培力,导线所受安培力是产生的,故此即为一般情况下的安培力公式。(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
8、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四)实例探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