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姚珊YS.doc

教学设计-姚珊YS.doc

ID:51581759

大小:39.0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3

教学设计-姚珊YS.doc_第1页
教学设计-姚珊YS.doc_第2页
教学设计-姚珊YS.doc_第3页
教学设计-姚珊YS.doc_第4页
教学设计-姚珊YS.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姚珊YS.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伤仲永》教学设计单位: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郭镇初级中学姚珊《伤仲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课题:(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所在年级:七年级下册【教材依据】本课是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第一章第五课。【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并融入素质教育中关于成长的教育思想。以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为普通人的经历为载体,渗透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后天教育产生深深的思考。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

2、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本节课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听、说、读、写以及合作探究为主要方法,结合图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善于学习,快乐学习。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第一章第五课,本单元都是以“成长”为话题的文章。而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学情分析:对初一的学生而言,学习古文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毕竟他们积累的不多,接触的古文篇目也比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加引导

3、,交给他们学习古文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情感与评价目标: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了解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学习纵向对比的方法。【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王安石的个人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3、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出文

4、章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因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一例。让我们一起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多媒体出示课题)5、伤仲永——王安石二、作者、作品简介(先由学生个别回答,答案不

5、完整的再由教师稍做补充----多媒体出示)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进士,世称荆公,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2、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曾巩。3、《伤仲永》中“伤”是什么意思呢?(伤:哀伤,叹息)4、《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

6、标注生字词。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找1至2人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可以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回答后教师加以点评)3、教师找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并加以点评,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语句翻译)(1)重要语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最终成为普通人,那是因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2)重点词语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

7、。异:对......感到诧异。纹理:文采和道理。乞:求取。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利:认为......有利可图。扳:通“攀”,牵,引。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称:相当。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先天得到的。受于人:后天教育。四、思读课文,初步探究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童年时期:天资聪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泯然众人矣。)2、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这样安排用意何在?童年时期:天资聪

8、明----以闻的形式。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以见的形式。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以闻的形式。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则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