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66426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3
《试论数学高效课堂建设中有效课堂提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数学高效课堂建设中有效课堂提问在数学高效课堂建设中,有效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留给学生应有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有效提问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问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
2、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因此,高效课堂建设中有效课堂提问,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根据自己教学实践加以探讨,供大家参考。一、把握好科学性原则与方法要求教师熟练把握教材理念与内容,明确各章节的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应该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在此基础上,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科学地设计提问的内容。教师的“问”要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于一体,教师的“答”要切中要害、精练干脆、无懈可击、准确无误。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以理,事半功倍,
3、“问”之不当,事与愿违。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充分地挖掘教材潜力,科学地运用提问方法,以“问"促教,真正地展现出有效课堂提问的魅力。二、把握好启发性原则与方法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成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由好奇而达到求知的目的。教学中,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前提条件交代给学生,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考,刨根问底,最终得出结论。这样就把教师的思维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连到一起,经过教师适当的启发诱导,师生共同向一个方向思考,一起去探索、去模拟、去证明、去再现知
4、识的发现过程。只有这样的有效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高效教学效果。三、把握好适时性原则与方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烽不发",这对我们筹划课堂提问是有现实意义的。当学生处于“愤楼”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反之,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无以为答,教师本人也会索然无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巧妙地提问,给学生暗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正确答案的途径。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教师要引而不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
5、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四、把握好集中性原则与方法有效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且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问题要少而精,要集中体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切忌提问杂乱无章。当然,教学时要提的问题很多,如公式、概念、证明方法、解题过程等,但一定要分清主次,哪些问题该提、哪些问题不该提、哪些问题先提、哪些问题后提,在备课时就要进行统筹安排,否则,如果提的问题太乱太杂,就难以体现自易而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也就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五、把握好针对性原则与方法课堂提问不要随
6、意进行,不能无病呻吟。教师上课前要进行周密考虑和统筹安排,要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并对学生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不仅要对教学的整体布局缜密思考,而且对每一个具体环节也要反复斟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做出的反映,要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设计好应对措施。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只有准备充分,课堂提问才能顺畅、自然,才能发挥实效。六、把握好适度性原则与方法在高效课堂建设中,一方面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7、,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当然也不能没有提问。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与梯度。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