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64724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3
《圆明园防渗工程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圆明园防渗工程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去年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铺设防渗膜以及铺设后究竟有没有生态危害。我想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争论,冷静下来分析的话,它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进步现象。设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几年前,恐怕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这个事情本身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思考:第一,从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方面分析,圆明园这次事情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讲有其必然性。在英文文献里有“EnvironmcntdlGovcrndncc”这么个词组,讲的是“环境治理”或“环境治道”问
2、题,它说的是针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在环境政策的设定、形成与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市民(包括NGO/NPO)以及地方自治体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各自所起的作用,在此姑且称其为坏境治理框架中的角色行为。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在环境治道过程中,单靠政府的方针政策,甚至市场以至技术上的描施是不够的,而是更加强调行政部门(代表政府,有时是多头平级或上下多级政府)、经营管理者(有时是分离的)、市民(具有环保意识)以至专家学者(包括各个专业的,它涉及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3、)等各个关系主体价値判断的交织、碰撞与磨合。在这里,政府与市场只是提供一种平台,以另外一种身份来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达成相互之间的对话、协作和理解。拿这次圆明园的事情来看,我们缺少这种“闭锁环”或者尙没有形成“链条”,缺少事前的“酝酿”过程。因此,在各种关系尙未理顺的情况下,即使避免了“这次事件”,“下一次事件”接着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具体操作“事件”的管理者、导致“事件”发生的经营者'出于管理便利和经营成本的考虑,追求“效益”和“效率”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放在“平台”上去“碰撞”,也许就要修正原有
4、的方案或目标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这种环境治理的运营机制。第二,从科学原理上讲,人们在对待自然坏境类景观的修复和管理时,首先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或者说认识尙不到位。恢复生态学里有个词组叫<5、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冲击。人们在享受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这种“破坏性建设”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重新审视乡土自然的价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乡土自然作为一种次生自然,其生态学上的价値也不可忽视。长期以来,乡土自然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得以维持下来。这在生态学上属于一种良性的干扰过程。放弃对乡土自然的适当管理,中止这种干扰过程,有可能导致乡土自然本身在生物多样性上出现危机——经年累月已经适应了乡土自然坏境的一些所谓人里生物种,诸如许多伴人植物或昆虫,有可能从此消6、失或灭绝;另外,涉及到生态工程,恐怕还需要考虑“历史景观”和水系组成等要素,这些都需要综合考虑。第三,从技术层面讲,或许可以寻找到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防渗膜”技术。事实上‘“防渗膜”本身并不存在过多不合理的技术坏节,关键要看这种技术究竟是用在什么地方,或者说在什么前提或情况下使用。在这里,笔者有意介绍一种河道治理的近自然型施工技术。近年来,我国城乡水系河道与湖水的治理大多采用衬砌的方法,就是说在河岸及河底、湖底铺以水泥或石头,取代以前的土壤。衬砌的方法有其施工快捷,整齐划一等特点,如果单纯就防渗和护岸功7、能本身而言,这种方法有其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工程往往耗资巨大,而口一般认为这种河道衬砌阻止了水渠与自然界的交换,让它变成了一个人工制造的水泥池。比如北京大学李迪华就认为这种做法至少存在以下四个弊端:即其一,在以水泥石料修葺的河道中,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生物生长非常困难。长此以往,河水将失去自净能力,水质可能恶化;其二,砍掉两岸树木,会导致河水受阳光影响而水温变化过大,不利于水中生态平衡的建立。特别是高温季节来临时,容易使传染病菌孳生;其三,没有天然植物作为屏障,会使岸边的垃圾轻易入水,造成污染;其四,水中生8、物少,岸上又缺乏天然植物,直接影响沿河野生生物种类,如水鸟。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保证预期的治水效果和不破坏原有水系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女LI何寻找到一种替代施工技术作为上述衬砌方法的补充,这样既阻止了河(湖)水渗漏,也不会改变河道周边的景观,同时也可以缓解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过程。在日本,有一种利用树木枝械进行河道治理的近自然型施工技术,即所谓的枝械沉床施工技术。它属于一种亲水作业施工方法,特别对水流平缓的城乡水系河道或湖底治理具冇比较明显的效果
5、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冲击。人们在享受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这种“破坏性建设”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重新审视乡土自然的价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乡土自然作为一种次生自然,其生态学上的价値也不可忽视。长期以来,乡土自然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得以维持下来。这在生态学上属于一种良性的干扰过程。放弃对乡土自然的适当管理,中止这种干扰过程,有可能导致乡土自然本身在生物多样性上出现危机——经年累月已经适应了乡土自然坏境的一些所谓人里生物种,诸如许多伴人植物或昆虫,有可能从此消
6、失或灭绝;另外,涉及到生态工程,恐怕还需要考虑“历史景观”和水系组成等要素,这些都需要综合考虑。第三,从技术层面讲,或许可以寻找到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防渗膜”技术。事实上‘“防渗膜”本身并不存在过多不合理的技术坏节,关键要看这种技术究竟是用在什么地方,或者说在什么前提或情况下使用。在这里,笔者有意介绍一种河道治理的近自然型施工技术。近年来,我国城乡水系河道与湖水的治理大多采用衬砌的方法,就是说在河岸及河底、湖底铺以水泥或石头,取代以前的土壤。衬砌的方法有其施工快捷,整齐划一等特点,如果单纯就防渗和护岸功
7、能本身而言,这种方法有其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工程往往耗资巨大,而口一般认为这种河道衬砌阻止了水渠与自然界的交换,让它变成了一个人工制造的水泥池。比如北京大学李迪华就认为这种做法至少存在以下四个弊端:即其一,在以水泥石料修葺的河道中,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生物生长非常困难。长此以往,河水将失去自净能力,水质可能恶化;其二,砍掉两岸树木,会导致河水受阳光影响而水温变化过大,不利于水中生态平衡的建立。特别是高温季节来临时,容易使传染病菌孳生;其三,没有天然植物作为屏障,会使岸边的垃圾轻易入水,造成污染;其四,水中生
8、物少,岸上又缺乏天然植物,直接影响沿河野生生物种类,如水鸟。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保证预期的治水效果和不破坏原有水系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女LI何寻找到一种替代施工技术作为上述衬砌方法的补充,这样既阻止了河(湖)水渗漏,也不会改变河道周边的景观,同时也可以缓解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过程。在日本,有一种利用树木枝械进行河道治理的近自然型施工技术,即所谓的枝械沉床施工技术。它属于一种亲水作业施工方法,特别对水流平缓的城乡水系河道或湖底治理具冇比较明显的效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