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52027
大小:7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3
《《高三物理课程纲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物理课程纲要》嵩阳高中高三物理备课组课程名称:物理必修+选修课程类型:必修+选修教材:人教版2009年授课时间:560课时授课教师:赵建西对象:高三学生【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1、知识方面:完成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及单元范围内的系统性。 2、能力方面:加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突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描述运动情况的基本概念(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体会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运用运动规律熟练解决直线运动问题。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力的分析方法4、知道矢量与标量的概念;熟练掌握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5、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受力、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并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6、知道力的平衡条件,掌握解决力的平衡问题的基本方法;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1)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2)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
3、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4)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5)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6)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
4、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7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8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9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10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11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
5、应用。12观察并尝试识别常见的电路元器件,初步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13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14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15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16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17知道焦耳定律,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18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基本作用。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19初步了解集成电路的作用。关注我国集成电路以及元器件研究的发展情况。20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
6、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21了解磁场,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22会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23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会判断安培力的方向。会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24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会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会计算洛仑兹力的大小。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25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6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7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7、。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28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9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举例说明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30知道交变电流,能用函数表达式和图像描述交变电流。31通过实验,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32通过实验,探究变压器电压与匝数的关系。33了解从变电站到住宅的输电过程,知道远距离输电时应用高电压的道理。34知道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的技术意义。35通过实验,知道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6列举传感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7通
8、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简谐运动的特征。38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39知道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40通过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了解产生共振的条件以及在技术上的应用。41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能区别横波和纵波。能用图像描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