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doc

2013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doc

ID:51533305

大小:4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2

上传者:U-25923
2013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doc_第1页
2013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doc_第2页
2013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doc_第3页
2013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doc_第4页
2013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13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三)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1、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泯灭(mín)慰藉模棱两可(léng)消声匿迹B、炽痛(chì)呕歌义愤填膺(yīn)栩栩如生C、气氛(fèn)粗犷强词夺理(qiǎng)殚精竭虑D、伎俩(zhī)缜密杳无消息(yǎo)胜卷在握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明媚的春光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让人的心情在此刻绽放。B、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C、湖湘儿女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正一如既往的实事求是,埋头苦干,不断进取。D、不法组织利用“世界末日论”绞尽脑汁,孜孜不倦地推销以世界末日为主题的逃亡行程,实属无稽荒诞。3、找出下列语句中没有毛病的一句(C)A、在201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领奖演讲中,让听众们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B、为避免出现交通不会拥堵的状况,长沙交警出台交管方案为圣诞平安夜保驾护航。C、12月17日全线贯通的京广高铁将助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沿线城市跨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D、在社火大众的积极参与下,经反复提炼、广泛征集、并报上级研究审定,“湖南精神”表述语正式向社会公布,即“忠诚,担当,求是,图强”。4、在下列语段的空白处填入的一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改变让世界更加美好,。,。。若不改变,便不会有神舟飞船的神奇,若没有传承,也不会“最美孕妇”这感动人心的称号。改变、传承,形成包含无穷力量的双手,推动社会走向希望的春天。①尽管落后的技术需要改变②传承却也不可缺少③因此对于以前的认识,我们要传承起精华,剔除其糟粕。④但优秀的精神无法代替A、②④①③B、④②③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①③5、综合运用(8分)某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以“魅力语文”为主题的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相信你能完成以下任务。(1)如果你来策划,你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三项。示例:编演课本剧。项目一:演讲比赛项目二:征文活动项目三:作文竞赛(2)请你从自己设计的三个项目中选一项,写出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该环节的理由。项目名称:演讲比赛主要环节:主持人讲话、选手演讲、评委点评、宣布比赛结果理由:(略)(3)编演课本剧是本次活动的项目之一。为了指导同学们编写课本剧,学生会派你去邀请一位剧作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见到剧作家时,你会对他说“您好!(略).。参考答案:⑴ 示例:对联知识讲座;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竞猜灯谜;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名著推介会;走近鲁迅;辩论会等。⑵示例1:对联知识讲座;让主讲者与学生互动对对联;可以增强活动的互动性、趣味性。示例2:作文竞赛;在学生中征集竞赛题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示例3:猜灯谜;邀请家长参加竞猜灯谜;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⑶示例:您好!我是长江学校的学生代表,我们学校准备开展编演课本剧活动,同学们想请您就如何编写课本剧给我们作一个专题报告,好吗?6、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1)人生自古谁无死,(2)不畏浮云遮望眼,(3):了却君王天下事,。(4),悄怆幽邃。(5)《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7、名著阅读(5分)(一)大圣却有算计:爬上树,一只手使击子,一只手将锦布直裰的襟儿扯起来,做个兜子等住,他却串枝分叶,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跳下树,一直前来,径到厨房里去。那八戒笑道:“哥哥,可有么?”行者道:“这不是?老孙的手到擒来。这个果子,也莫背了沙僧,可叫他一声。”八戒即招手叫道:“悟净,你来。”  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叫我怎的?”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东西?”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行者道:“好啊!你倒认得,你曾在那里吃过的?”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行者道:“不消讲,兄弟们一家一个。”他三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象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象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彀了!”他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瞒窗眼儿,丢进他道房里,竟不睬他。(1)本文段节选自《西游记》,请为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孙悟空偷吃人参果。(2)选文表现了猪八戒怎样的性格特点?表现了猪八戒贪吃、急躁的性格特点_(二)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说说它的寓意农夫和蛇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3)说明,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二、阅读(一)、古诗文阅读(13分)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分)答案:(1分)这两句运用设问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给诗人的突出印象——泰山巍峨高大,青翠之色望不到尽头;(1分)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远,突出峰峦的苍青之色、绵延不绝之势,突出诗人内心的激动喜悦之情。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写出了气势、写出了精神,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案:尾联虚写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会当凌绝顶”“凌”字写出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气概,贴切传神;“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想像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所见到的泰山巍峨而群山顿显矮小的景象。此句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气势豪迈,神采飞扬。另: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出师表节选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⑵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③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⑶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2)悉以咨之(询问)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12、结合文章②③段内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想刘婵举贤荐能的两个标准是什么?(2分)标准一品德才能出众标准二得到先帝的肯定(二)说明文阅读(共8分)人口与生态脚印①有一种说法:“人口是定时炸弹。”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至2050年,地球人口将达到90到100亿。2008年7月,世界人口基金会发表了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世界人口6712080198人,且每年增加7800万,估计到2012年世界人口就会达到70亿。于是有人问,人口按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吗?②如果光从地球面积来看,地球是承受得了的,仅仅一个欧洲就可以再接受和安置67.5 亿人。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工作、消费、耗能、排污等等,光用地球面积来分配是不科学的,必须用“生态脚印”的概念来评估。③生态脚印的概念首先由马西斯•瓦克纳格尔和威廉•E•里斯于1994年提出,得到了世界公认。生态脚印是指按今天的生产条件,一个人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球(陆地和海洋)面积,其单位是公顷。因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标准和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生态脚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但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算出一个平均生态脚印。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人类的生态脚印就是可供人们从事农林牧渔业和纤维生产、维持能源消耗和容纳基础设施的全部陆地和海洋面积。④根据全球脚印网和欧洲环境局所提供的数据,地球有114亿公顷适于生产的陆地和海洋面积,地球能提供的生态脚印是每人1.8公顷,但按目前人类的消耗,每人的平均生态脚印是2.2公顷。显然,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当然,每个国家的生态脚印很不一样,如美国公民的平均生态脚印是9.7公顷、英国5.6公顷、欧盟成员国平均4.7公顷、巴西2.1公顷、中国1.6公顷、印度0.7公顷……如果全世界都像印度人民那样节约资源,地球让100亿人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倘若世人的生态脚印都和美国人的一样大,那我们今天就需要3个地球了。⑤人类从茹毛饮血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其生态脚印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思议的,并且,社会愈发达,脚印的面积愈大。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个蓝色的星球早已是超负荷地承受着人类的脚印。⑥人类给地球留下的脚印是黑色还是绿色,完全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人类正在辛苦地寻找第二个地球,梦想能否成为现实、什么时候成为现实,都不知道。我们能做的是保护好现有的地球,地球人共同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尽量调整生活习惯,节约使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自己。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2分)A、人口按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从地球面积来看,地球承受得了。B、人口按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用“生态脚印”来评估,地球无法承受。C、人类给地球留下的脚印是黑色还是绿色,完全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D、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14、不属于第④段画线的数据说明的一项是(C)(2分)A、“1.8公顷、2.2公顷”这组数据说明:按目前人类的消耗,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B、其他数据说明每个国家的生态脚印很不一样。C、这个蓝色的星球早已是超负荷的承受着人类的脚印。D、地球人共同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尽量调整生活习惯,节约使用地球资源1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说说它们分别印证了文中的什么内容。(2分)【材料一】美国的人口只占全世界的1/20还不到,却要靠世界资源的1/6来过活。以水为例,美国居民家中冷热水24小时充足供应,洗涤洗浴冲厕所都是大开龙头任其流淌。【材料二】《生命地球报告》指出:从1961年到现在,“人类生态脚印”比从前扩大了三倍,而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一直超过自然界再生资源的速度。印证一:_①_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的消耗的资源越多。 印证二:_②_人类生态脚印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思议的。(三)议论文阅读(共8分)读书不肯为人忙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80多年前给毕业生的赠言中赋诗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这个“读书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创见,如此方能使学术精进、学有所成。陈寅恪以此为读书求学的“秘方”传给后人,至今仍不失为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  ③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甲】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美人”;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唤醒“睡美人”,洗净“胡萝卜”,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弃囫囵吞枣的不良学风,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倘若只看书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鲁迅所言,只能算是“书橱”了。  ④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乙】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启信;只有信,才敢践;只有践,才能进。学贵知疑,疑则有进。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了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确立的是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  ⑤今天,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的目的。【丙】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读书的真谛就在于突破现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冲破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冲破思想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⑥在这样一个拼学识、拼智慧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岂不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于创新的人们。读书求学需要独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干事创业亦如此。  16.结合文章,说出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7.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李贽认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  ②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18.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3分)  答:  答案:  16.答案:揭示“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内涵,引出“‘读书不肯为人忙’是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的观点。(共2分。共2个要点,每点1分。第二个要点若答成“引出观点”,不得分)  17.答案:【甲】③【乙】①【丙】②(共3分,每空1分。)   18.答案示例一:  “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指的是读书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最终有所前进,达到一个新境界。而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不盲从,大胆质疑,经过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获得了成功。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答案示例二:  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没有盲从,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后提出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解决了我国石油匮乏的问题。由质疑开始,到最终获得成功,李四光用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达到了新境界。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共3分。点明含义1分,分析事例2分)(四)记叙文阅读(共14分)老人与树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人望着那瓶里的水通过一根橡皮管,正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挂了水,烧便会退掉;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  ③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媳妇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让他欢欣。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不过,还有孙子呢。后来,孙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再后来,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再说,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只是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春天里,满树是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  ⑤孙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山里的奇迹、村里的宝贝了。几十年来,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人也一个个都走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子、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  ⑥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  ⑦那天,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忍不住冲着挖树的人责问:“这树碍着你们啥事啦,大老远跑来动它?”一个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释,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还说,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⑧老人无言以对。  ⑨一般来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  ⑩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  ⑪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木。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地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⑫没多远,老人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不觉加快步伐 赶了过去。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给树挂水。  ⑬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一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⑭折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园工解释道:“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还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这么老的树,突击搬动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到乡卫生院。  ⑮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他只是笑笑说:“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⑯“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作者孙家正,文章有删改)19、阅读文章第⑪~⑯段,围绕老人与树的关系,填写表格。老人的所见、所为老人的情感、心理看到老榆树树冠没了,枝杈零落,还挂着水①②伤心、失望询问园工给树挂水的原因③④燃起希望20、第⑩段描写了老人想象中老榆树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21、.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中年人和老人的评价或感受各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的态度和理由。(6分)答案:19、①惊讶、诧异②打量、拍打、叹气离开③担忧④询问医生给树挂水是否有用20.(4分)答案:既与上文第④段对老榆树的描写形成照应,也与下文第12段对老榆树凄惨景象的描写形成对比。表达了老人对老榆树的牵挂思念的情感。21.(6分)答案示例一:对移栽老榆树,中年人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老人想不通(不理解),感到憋屈。我认为移栽老榆树不是好事。因为原本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老榆树移栽后变得七零八落濒临死亡,这是对老树的伤害;同时这棵树是老人的魂,是老人情感的寄托,移栽何尝不是对老人情感的伤害。答案示例二:对移栽老榆树,中年人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老人是不理解,感到憋屈。我认为移栽老榆树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花重金移栽的老榆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势凄惨,并没有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同时这棵树是老人情感的寄托,移栽也是对老人情感的伤害。三、作文22、《老人与树》第⑮段中写道: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请对此时此境的老人做一个心理活动描写。(10分)要求(1)与文章的情境相符,能突出人物的外貌特点,吻合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2)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3)字数不超过150字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40分)题目一、爱让我更加快乐题目二、留点给自己要求(1)若选题目二,须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