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06724
大小:459.1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5
《通信原理 试卷(A卷).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山东科技大学2006—2007学年第1学期《通信原理》考试试卷(A卷)班级姓名学号题号一二三四五其他总得分评卷人审核人得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对最高频率为3kHz的低通信号进行抽样,最低抽样频率fs为。2.抽样有以下3种方式:、和。3.A率PCM基群的码元速率是;信息速率是;平均每路信号的信息速率是。4.HDB3码的取代节有以下2种形式:和。5.无串扰传输码元速率为Rs的二元码时,传输系统所需的最窄带宽为,传输系统的最高频带利用率为。6.如数学基带信号的带宽为BB,2ASK信号的带宽为
2、、2PSK信号的带宽为。、2FSK信号的带宽为。7.解调器输入平均信噪比相同时,2ASK、2FSK和2PSK信号相干调制的误比特率排序为。二、(每题5分,共10分)1、设二进制符号序列为110010001110,试以矩形脉冲为例,分别画出相应的单极性码型,双极性码波形,单极性归零码波形,双极性归零码波形,二进制差分码波形。2、已知消息代码为1010000011000011,试确定相应的AMI码及HDB3码,并分别画出它们的波形图。三、判断题(每种5分,共20分)设基带传输系统的发送滤波器、信道及接收滤
3、波器组成总特性为H(),若要求以第1页/共3页T2波特的滤波进行数据传输,试检验下图四种H()满足消除抽样点码间干扰的条s件否?四、(每题10分、共20分)1、设发送数字信息为011011100010,试分别画出2ASK、2FSK、2PSK及2DPSK信号的波形示意图2、对10路带宽均为300-3400Hz的模拟信号进行PCM时分复用传输。抽样速率为8000Hz,抽样后进行8级量化,并编为自然二进制码,码元波形是宽度为的矩形脉冲,且占空比为1。试求传输此时分复用PCM信号所需的带宽。五、计算题(
4、每题5分,共20分)1、某信息源的符号集由A,B,C,D和E组成,设每一符号独立出现,其出现概率分别为1/4,1/8,1/8,3/16和5/16。试求该信息源符号的平均信息量。2、设一信息源的输出由128个不同符号组成,其中16个出现的概率为1/32,其余112个出现的概率为1/224。信息源每秒发出1000个符号,且每个符号彼此独立。试计算该信息源的平均信息速率。第2页/共3页3、设一恒参信道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为HK()0()td其中,Kt,都是常数。试确定信号st()通过
5、该信道后的输出信号的时域表达式,并讨0d论之。4、将模拟信号m(t)=sin2ft与载波c(t)=Acsin2ft相乘得到双边带抑制载波调mc幅(DSB-SC)信号,设f=6fcm(1)画出DSB-SC的信号波形图;(2)写出DSB-SC信号的傅式频谱,画出它的振幅频谱图;(3)画出解调框图。《通信原理》考试试卷(A卷)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6KHZ2、理想抽样自然抽样平顶抽样3、2048千波特2048kbit/s64kbit/s4、000VB00V5、0.5Rs(HZ)2b
6、it/(s.Hz)6、2BB2BB2BB+f2-f17、Pb.2ask=Pb.2fsk>PB.2PSK二、(每题5分,共10分)1、(每图1分,共5分)2、(AMI码2分、图1分,HDB3码1分、图1分,共5分)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20分)以T2波特的速率进行数据传输,系统若要实现无码间干扰传输,则系统的传输s的传输特性应该满足42H(i)CiTTsH()eq20T241、图(a),当时,H()iC(2分)TiTs不满足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
7、3分)242、图(b),当时,H()iC(2分)TiTs不满足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3分)243、图(c),当时,H()iC(2分)TiTs满足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3分)244、图(d),当时,H()iC(2分)TiTs不满足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3分)四、1、2ASK、2FSK、2PSK及2DPSK信号的波形如下图所示。2、(共6分)每路信号所占时隙宽度为(2分)111Tmsi80001080抽样后进行8级量化编码,由NMlog得N3,说明
8、进行3位编码。每比特宽2度(2分)TTi1msb3240由占空比为1,得出脉冲宽度Tb所以系统带宽为(2分)B1240kHz。五、计算题(每题5分,共20分)n1、(公式4分、答案1分、共5分)直接利用公式Hx()px()logii2px()(bit/i1符号),将pA()1/4,pB()1/8,pC()1/8,pD()3/16,pE()5/16代入求解,有nHx()px()logii2px()i11111113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