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教案.doc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教案.doc

ID:51501000

大小:45.2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5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教案.doc_第1页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教案.doc_第2页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教案.doc_第3页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教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说课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之四《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教案仁寿一中唐和平1.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思想,培养探究能力;2.本节课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承前是本节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应用,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延续;启后,它是研究解析几何中关于距离问题的重要工具;3.学习与探求一个新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故通过学习,有助于让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学会处理困难的能力。3.目标分析:1.基于点到直线的距离这种地位,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距离公式的推

2、导,牢记距离公式,熟练运用距离公式;培养学生将“形”的问题向“数”的运算转化的思想,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解析思想,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探究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通过学生亲自推导公式,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2.根据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因为,成功的公式推导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更熟练的记忆公式;本节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距离公式的推导,因为这里有常规方法(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易想证繁”,技巧方法(等积法)“难想易证”;二是公式的应用,

3、因为公式形式较繁。4.教学方法分析:1.教具:由于本节课是数形结合的典范,故辅助使用Microsoftpowerpoint课件,利用动画反映出图象的变化,其优点迅捷,形象生动;2.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法要求,分别采用讲解法、演示法、类比法、练习法及提问启发配合应用.因为本节课为新知识讲授课,故要采用讲解法;推导距离公式要结合图象,所以要用演示法;在讲解中比较距离的几何作法、求法与代数算法的优劣点,故采用类比法;为达到“正确使用--熟练记忆--熟练运用”这三步曲,故要用练习法;在讲解中多次设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3

4、.学法分析:因为解析几何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看、画、说、想、练五者有机的结合,“数有形,形有数,数形结合显神威”,所以数形结合法,练习法就成了本节课学生必采取的学习方法。5.教学过程分析:1.教学程序及时间安排:(时间45分钟)(1)复习引入(5分钟):前奏:五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尼罗河年年泛滥,冲毁人们的家园和良田,洪水过后,人们重新分配土地,在丈量的过程中,得出了两点间的距离,需要计算土地的面积,这样就产生了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来点历史,提高学生兴趣)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数轴上两点的距离;两点所在直线平行于数轴时两

5、点的距离;坐标平面上任意两点的距离)(课件演示,教师提问)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教师提问,课件演示图象)③.由复习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平面几何中的求法提问:可不可以用代数方法来算点到直线的距离?(课件演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图象)说明:距离产生的历史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由点点距离自然引入点线距离。(2)研究探索,寻找转化,推导公式(18分钟):方案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点距离,自然想到点线距离转化为点点距离。所以就有下列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只说不练”):如图:设PQ为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即d=

6、

7、PQ

8、,由PQ⊥l知,,再由点斜式写出PQ所在的直线方程,联立l和PQ的直线方程求出Q点的坐标,最后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

9、PQ

10、.说明:①.思路清晰自然,但计算太繁,故教师“光说不练”,学生动手推导体会难度;②.通过实战,教师强调: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一般离不开代数运算,一方面,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运算能力,敢于“硬碰硬”;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牢记“见繁就变,见简即用,不效一法,乃为通术”的原则;这样就过渡寻求另法解决;③.为了推导的科学性与严密性,应先假设A≠0,B≠0.方案2:回忆在平面几何中求点线距离的方法:构造直角三角

11、形。设A≠0,B≠0,如图所示,此时l与x轴、y轴都相交,由x轴⊥y轴这一特点,过P作x轴的平行线,交l于点;作y轴的平行线,交l于点,构造直角,分析如何求线段

12、PQ

13、的长?说明:①.结合平面几何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出利用等积法求线段

14、PQ

15、的长。然后教师给出推导过程(课件演示图象,教师板书推导过程,这样学生才印象深刻)②.注意要点明等积法求距离也是立体几何中求距离的一个重要方法.③.当A=0,B≠0时,直线l方程为:By+C=0,即,由上面公式计算得:这说明,当A=0,B≠0时,以上公式仍然适用;同理,当B=0,A≠0时,公式

16、也适用;④.另一方面,当A=0或B=0时,也可以不用上面公式而直接求出距离;综上,得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3)分析公式特点,教会学生记忆方法.(1分钟)(4)讲解例1用:演示课件中图象,达到计算与图象的完美结合.(4分钟)说明:第(2)小题既可以代公式计算,也可以根据图象(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