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doc

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doc

ID:51473503

大小:5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5

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doc_第1页
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伴着社会改革前进的步伐,教育界的新课改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它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材教法到教学观念无不在改。然而,无论怎么改,语文始终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的原汁原味不能改。“语文”这两个字的含义即语言和文字,语文课应教会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去思考。语言文字是构成文本的基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材分析法基本被冷淡,字词句的讲解,段落分析,已经不见踪影。语文课开始强调人文思想的渗透,强调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的人去感受文本,体悟感情的能

2、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n从新教材的编排上也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就是一节思想品徳课。语文课上,学生所有的感悟应该从思想感情的载体一一语言文字而来,并非只谈感悟,只要感悟。如果这样,培养的就不是学生的语文索养和语文能力。我们不能把一•节语文课变成地理课、历史课、生物课,语文课必须有它的核心一一对文本的分析,即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品味。文本分析应该成为语文课的核心。新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新教材许多板块后面都有“文本研习”,通常涉及关键字词句、文本内容、思想感情

3、等方面。它是理解文章的基石。抓住这些题目,就抓住了文章的重难点,能建立对文本的总体印象。只有弄清了文本的内容,才能对文屮的现象进行思考和感悟;否则,所有的体会感想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文本的分析越深入,学生的感悟也就越深刻,越实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需要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而发达的信息技术正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新教改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顺理成章。但是,有时候大量的信息充斥课堂,恰恰冲淡了语文课的中心。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并不是语文课的最终目的,不能用它们來取代想像和联想。

4、而人量的信息则会省略或简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很多吋候学生的感受只是対文本以外的信息的简单筛选,那些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是生吞活剥了别人的说法。笔者有过这样的经历。教授美国作家梭罗的《寂寞》一文吋,我开始就向学生介绍有关梭罗的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思想、代表作,还有别人对他及他的作品以及思想的评价。然后让学生读文章,体会其中的感情。儿分钟后,学生就亳不费力地告诉我,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人与白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其实,这并不代表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很深入,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在这里真正

5、起作用的并不是文本,而是教师给的那些信息。它们己经替代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替代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完全可以不看文本就得出结论。这种所谓的感悟依附于什么呢?显然不是文本本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最终我们要冋到字词句,冋到篇章,冋到段落屮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社会对话。大凡经典的篇n从文学角度看都有其欣赏的价值,或是选材立意,或是谋篇布局,或是谴词造句,或是营造的意境。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讲究咬文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吟双泪流”。更有千古流传的那

6、个关于“推敲”的故事。我们的学生在接触名家名篇的吋候也需要推敲推敲,琢磨琢磨,才能体会作者苦心孤诣营造的意境,千磨力砺产生的火花。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推敲琢磨要建立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否则就犯了禁忌,把一篇文章分析得不成样子,就是“七宝楼台拆下來不成片段”了。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吋候并不先把每扇门,每个窗户的具体样子仔细地画出來,而是先完成整体的设计,再逐步细化;画家在画肖像的时候也并不先把五官依次画完,而是先画一个整体的轮丿廊,再逐步完善;演员演戏的吋候并不只了解熟悉自己的角色,他必须先通读整个

7、剧本,然厉再演绎人物。同样,面对一篇文章,要先建立婕休的感知,了解它的内容,再去寻找那些能打动自己的地方,逐渐深入,了解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婕造恢弘的文学人厦,找到自己与作品产生共鸣的原因。一般來说,初读文章总会觉得某个地方不错,但到底好在何处,怎么好法,暂时无法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至于作者是怎么表达白己的看法和感情的,就得到文章中去找了,这需要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函咏其屮的句子,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个“绿”字,平平淡淡,然而,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就成了千古佳话;一个“闹”字,

8、普普通通,但宋祁的《玉楼春》却成就了它的"千古卓绝”。读者感悟作品,总是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冋到敕体,体会表达的精妙,领略独到的匠心。一位教师在教授《寂寞》时,没有给学生任何文本以外的信息,只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然后提出白己不懂的地方,集体解决。然而学生提出的疑问涉及文章各个部分,学生能白己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很多。因为学生的阅历有限,还没有梭罗的那种感受。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事物,概括他们的特点,再划出直接表现“我”的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