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芳基萘内酯型木脂素类化合物探究进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类化合物探究进展[摘要]天然来源的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主要存在于小漿科、爵床科、橄榄科、马鞭草科、大戟科等植物中,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一直是药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该文从提取分离、生物合成、结构特点、植物来源、波谱特征等方面对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的深入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研究进展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是从植物中发现数目较多的一类木脂素,目前已在40余种植物中有报道。该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1]、抗菌[2]、杀虫[3]等作用。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类化合物以鬼臼毒素为代表,
2、其衍生物依托泊昔(etoposide,VP-16)和替尼泊昔(teniposide,VM-26)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对乳腺癌、睾丸癌、小细胞肺癌、淋巴癌、儿童白血病等多种癌症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以鬼臼毒素为代表的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一类天然产物之一,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提取分离、生物合成、植物来源、结构特点、波谱特征等方面对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类化合物进行了综述,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依据。1提取分离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类化合物多呈游离型,少数与糖结合成单糖昔、双糖昔、三糖昔、四糖昔。一般先用乙醇或丙酮等亲水性有机溶剂提取,浸膏以氯仿(
3、乙瞇)、正丁醇等溶剂萃取,氯仿(乙瞇)部分含有游离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正丁醇部分为糖昔化的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早期的分离多釆用液液萃取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然后进行重结晶纯化,但很难得到纯品[4]。随着色谱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吸附色谱是分离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的主要手段,常用的吸附分离材料为硅胶,以石油瞇-乙酸乙酯、石油瞇-丙酮、氯仿-甲醇、氯仿-丙酮等溶剂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对于结构相近的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或其立体异构体,可以采用反相色谱填料RP-18进行分离纯化[5]。近几年,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技术鉴定了一系列鬼臼毒素异构体和鬼臼毒素的乙酰化糖昔衍生物[6-8]o
4、2生物合成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9]是通过莽草酸途径,由松柏醇(coniferylalcohol)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2个松柏醇单体经聚合形成松脂醇(pinoresinol),后经环化、电子重排及発基化反应等形成一系列芳基棊内酯型木脂素。3结构特点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结构的编位有如下3种(图1)[10]:按照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命名规则,以芳基蔡单元为母体,由于蔡环结构的氧化还原程度和位置的不同,起始碳原子编号的位置在结构中不能固定,出现以下2种编号(la和lb);根据IUPAC推荐的木脂素的命名规则,将2个苯丙基分别编号为1〜9,1’〜A(lc);本文选用常用的编位(la)。
5、天然来源的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根据其结构分为3种结构类型[11-12],I型:1-苯基四氢蔡丁内酯型,大部分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属于此种类型;II型:1-苯基二氢荼丁内酯型;III型:1-苯基蔡丁内酯型(图2)。具体结构特点如下:①6,7及3’,4’,5’位常有亚甲二氧基、释基、甲氧基取代。在I型的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类化合物中在2,3位很少有取代,偶见有軽基,乙酰氧基取代(见化合物3,42〜46)O4位上的取代基团包括軽基、甲氧基、乙氧基、乙酰氧基、单糖基、双糖基、三糖基和四糖基,糖基的构成单元主要包括葡萄糖(glc)、半乳糖(gal)、芹糖(api)、座诺糖(6-脱氧葡萄糖,
6、quin)、岩藻糖(fuc)、鼠李糖(rha)>阿拉伯糖(ara)和木糖(xyl)。对于内酯环向下的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3a位少见有释基、甲氧基取代(见化合物113〜116)o1位苯环的取代模式有4-轻基-3-甲氧基苯基(Ari)、3,4-二甲氧基苯基(Ar2)、3,4-亚甲二氧基苯基(Ar3).3,4-二密基苯基(Ar4)、3,4-亚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基(Ar5)、3,4,5-三甲氧基苯基(Ar6)、4-释基-3,5-二甲氧基苯基(Ar7)、2-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苯基(Ar8)、2-轻基-4,5-亚甲二氧基苯基(Ar9)、3,4-二轻基-5-甲氧基苯基(ArlO
7、).4-B-D-毗喃葡萄糖氧基-3,5-二甲氧基苯基(Aril).4-乙酰氧基-3,5-二甲氧基苯基(Arl2)、5-餐基-3,4-二甲氧基苯基(Arl3)等(图3)o②I和II型有多种异构体存在,1-苯基多为a取代;由于蔡环的平面结构,III型无立体异构体。③内酯环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少见有内酯以内酰胺(化合物67)或内二酸酉干形式(化合物117)存在(图4)。4植物来源芳基蔡内酯型木脂素在植物中的分布比较广泛,以昔元和昔的形式主要存在于小漿科、爵床科、橄榄科、马鞭草科、大戟科等植物中,少见于红豆杉科、芸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