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372796
大小:4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2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狼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能力目标1.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停顿。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注释中的重点词句;3.复述文章内容,疏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结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
2、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的。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粗通文意。▲重点实词(1)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旧,原来)(3)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4)弛担持刀:放松,这里
3、指卸下。(5)苫蔽成丘:覆盖、遮蔽。(6)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7)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悠闲。(8)屠暴起:突然。(9)狼亦黠矣:狡猾。▲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一词多义(1)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2)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止增笑耳(通“只”,只是)【教学备注】‖教学提示‖先叫一学生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得顺畅;第三遍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教学提示‖如果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提问,师生共同解决。‖教学提示‖通过质疑问难,说描课文,既可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意:意暇甚
4、:神情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想要(3)其:积薪其中:代词“它”,指麦场其一犬坐于前:其中(4)之:久之:无义亦毙之:代词,指它(5)前:狼不敢前:上前其一犬坐于前:前面(6)乃:屠乃奔倚其下:就乃悟前狼假寐:才(7)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来▲古今异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词类活用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为动词,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3.学生试译短文,弄清内容大意,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重要语句翻译: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恐前
5、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4.述一述:分组合作,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故事情节。(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教学提示‖为展开铺叙,可用一些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风声的描写。☞目标导学二:课
6、外积累,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根据收集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关于“狼”的简短的报告,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狼,全班交流。2.收集有关“狼”的成语,抄在笔记本上。‖教学提示‖让学生积累有关“狼”的成语,丰富语言积累。三、板书设计 遇狼 狼:缀行--------狡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7、 屠:暴起、刀劈----------勇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狼和屠户的人物形象。2.把握文章主旨,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3.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狼〉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狼和屠户的形象,把握本文的主旨。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鉴赏描写,分析形象1.课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