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261087
大小:3.04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0-03-21
《《T管引流的护理》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T管引流护理外三--刘雪芬T管因其形状而得名,主要应用于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切开取石术后,在胆总管切开处放置T型引流管,一端通向肝管,一端通向十二指肠,一端通向体外。从腹壁戳口穿出体外,连接引流袋。T管引流管是胆管手术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方法,可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受过高张力而造成胆汁外溢,它便于观察手术效果,引流胆汁,支撑胆管及胆道减压防止胆道狭窄、梗阻等并发症。因此做好T管引流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Oddi括约肌胆道系统生理功能1.胆汁的生成与代谢:肝细胞分泌胆汁,每日分泌量约800~1000ml,胆汁呈黄绿色,PH值为6.0~8.8,97
2、﹪是水,溶质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电解质和大量的肝脏代谢产物。2.胆汁的浓缩和贮存胆囊黏膜具有吸收水和电解质的功能,能将淡黄色稀薄的肝胆汁浓缩5~10倍后转变为棕黄色黏稠的胆囊胆汁,贮存于胆囊中,少量直接进入肠道帮助消化。3.胆汁的排出:当油脂饮食及酸性胃液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肠黏膜分泌胆囊收缩素;有收缩胆囊和舒张胆总管下段及Oddi括约肌的作用。将贮存于胆囊中的大量胆汁排空入十二指肠。因此,胆道系统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输送和调节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至十二指肠。T管引流的目的1.引流胆汁:胆总管切开后,可引起胆道水肿,胆汁排出受阻,胆总管内压力增高,胆汁外
3、漏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等并发症;2.引流残余结石:将胆囊管及胆囊内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通过T管排出体外;3.支撑胆道:避免术后胆总管切口瘢痕狭窄,管腔变小,粘连狭窄等。4.经T管溶石或造影等。一、患者术前护理1.术前根据疾病特点,向患者解释留置T管的意义及重要性,使患者获得相关知识,消除顾虑,配合手术治疗.2.给予低脂肪高蛋白饮食.3.若急性发作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腹痛情况.4.注意皮肤及巩膜有无黄染及黄染程度,粪便颜色有无变化,以确保胆道有无梗阻.二、术后携带T管患者护理1.定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及尿量减少等全身中毒症状,
4、及时补充液体保持机体出入量平衡。2.T管应柔软无刺激并有充分引流和吸引的作用。3.引流管给予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打折、防止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预防感染,定时以挤压防止阻塞,挤压T管时应将手靠近腹侧管固定T管近端向远端挤压,不可反向挤压,术后5—7天内,禁止加压冲洗引流管。4.保持T型管无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引流袋应每天更换,更换对接处以复合碘消毒,保持敷料干燥,预防引流液刺激切口周围皮肤,必要时引流管周围皮肤敷上凡士林纱布,防止胆汁浸渍引起局部皮肤破溃和感染。5.T管引流袋长度合适,患者躺卧时将引流袋固定于床边近腹壁戳孔侧,不高于腋中线,引流管以满足患者翻身九十度不
5、牵拉的长度为宜,下床活动时,低于腹部切口高度,,避免胆汁逆流引起感染防止牵拉引起引流管脱出。若引流袋太低可以使引流过量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科室病人图片两张三、引流液的色、量及性质的观察T管引流胆汁每日量约300~700ml。色:观察24小时胆汁的量、性状、透明度,有无血性液,碎石,蛔虫,沉淀物或堵塞。在正常情况下,T管引流的胆汁应由少到多,再从多到少。术后1-2日内24小时引流量约为200-400毫升,3-4天后引流量约500毫升,再逐渐减少至200毫升每天左右。观察胆汁颜色,胆汁色泽正常为深绿色,棕色或褐色,较稠,但清而无渣。术后1-2天胆汁显浑浊的淡黄色,以后逐渐加
6、深,清亮,显黄色。如有严重感染颜色依然较浓。如观察到胆汁量锐减,应注意引流管是否扭曲受压或是泥沙结石或蛔虫堵塞。若颜色过淡、过稀,提示胆功能不良。各种胆汁颜色的意义:(1)草绿色:胆汁内的胆红素受细菌作用或受胃酸的氧化。(2)白色:胆囊颈管或肝胆管内由于长期梗阻,胆汁中胆色素及胆盐被吸收,由胆囊黏膜,胆管黏膜所分泌白胆汁所代替,这种白胆汁都在手术后几小时内引流出来。(3)浓性、泥沙样浑浊:说明胆管内炎症感染严重或泥沙样残余结石。(4)红色:胆管内有出血情况,主要由于胆管内炎症而引起小血管破裂出血。四、健康教育对于术后清醒的患者,向其家属再次讲解T管的重要意义,使其配合治疗
7、。对术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设专人护理,避免其不慎拔出T管,随时观察避免牵拉、扭曲。由于T管留置时间较长,时间为2周左右,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而带管出院又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因此,护士应向家属及患者解释T管的作用和目的,鼓励患者多沟通交流,增加患者自信心。避免紧张和忧郁的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五、饮食护理胆总管结石术后饮食:肛门排气进食无不适后可给予高营养、低脂、低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及大量的维生素如瘦肉、鱼类、豆制品及各种蔬菜、水果等以保证机体对能量及营养的需要。另外,应多饮水、多吃米汤、藕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