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257650
大小:2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0
《用互联网思维建设面向未来的学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用互联网思维建设面向未来的学校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鞠叶春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智慧校园”“创客空间”“人工智能”……创造着教育的一种新形态,也改变着学校的办学体系与课程结构。用互联网思维来建设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必须从办学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改变。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未来学校;学校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助推着互联网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们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以新的思维
2、方式培育新时代少年。“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我们教育人要以互联网思维建设学校新未来。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他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逐渐要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具有跨界融合、平台开放、用户至上、免费为王、体验为核、大数据应用等六大特征。[1]对于学校管理,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办学追求是什么?我们的办学愿景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系列问题,这其实就是在以“互联网思维”思考办学,基于“用户需求”思考办学目标,
3、办学方向,建设面向未来的学校。一、以互联网思维开展顶层设计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秉承“让教育充满阳光”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和服务。坚持“阳光教育生态校园”的核心理念,让课程像阳光一样,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让一切对学生成长有积极作用的因素都成为课程资源,让课程的优化真正服务学生的成长为落脚点,真正做到“办有境界的教育做有格局的教育人”。二、以互联网思维构建学校课程学校传统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课程内容上强调班级授课,注重标准、同步、统一。
4、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课程已不能满足育人目标的实现,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社会需求,注重跨学科融合教学,注重资源整合。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六大素养、十八基本要点,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2]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地校课程有机整合,校本化的实施,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积极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和力量,将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大类。基础课程将国家课程、地
5、方课程、部分校本课程进行校本化梳理与整合,以基础知识、学科思想、科学方法为核心,从时间、内容、形式上的进行整合,夯实知识技能,设置语言与人文、数学与思维、科学与实践、艺术与体健课程。拓展课程面向学生个性与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和自创课程,丰富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真正把知识根植于课程实践的土壤,满足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宽度的个性需求。设置阳光晨诵、阳光秀场、阳光晨训、阳光社团、兴趣选修、创客空间等拓展课程。综合课程以教师、学生、社区共同开发特色主题校本课程、实践体验课程,体现学校特色的主题教育课程,提升情感体验。设置主题教育、班队活动、
6、社会实践、家校共育等课程。三、以互联网思维实施学校课程(一)以用户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将学生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需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互联网+教育”实施的关键不是“互联网”,而是“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是基于“用户需求”在思考教育问题。正如九龙坡区倡导的SCL“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考虑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每一位学生树立主体学习意识。(二)以跨界融合推动学校工作互联网思维倡导“团队协作”“资
7、源共享”,更有利于教师工作跨界融合,学生学习跨界融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灵活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课、微视频等,以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加清楚,理解更加容易。教师们也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的界限,运用互联网手段逐步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扩大教育供给,推动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未来学校将会更加开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O2O模式来办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三)以数据思维开展课程评价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
8、助教学,而是要深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主观经验,而是丰富的客观数据。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针对学生发言、老师发言、师生对话等信息,分析课堂讨论模式和师生互动风格,以可视化图表形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