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加工过程.doc

知觉的加工过程.doc

ID:51191855

大小:15.67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9

知觉的加工过程.doc_第1页
知觉的加工过程.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知觉的加工过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知觉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一个墨水瓶”。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感觉与知觉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各种感觉都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表征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不以现实的刺激为限,它还牵涉到记忆、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知觉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有意义,它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的作用或过程,如检测、分辨和识别等。我们是如何将刺激的个别部分或属性组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知觉物的心理表征的呢?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及其交互作用来解释。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

3、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这可以由视崖实验中很小的婴儿就能够形成深度知觉而知。这种直接知觉理论又如何解释我们对感觉环境的识别呢?主要有这样几种理论假说。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也就是说,把观察到的客体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集进行比较并选出与之匹配的最佳模板,我们就识别了该客体。但是模板匹配理论难以解释字母知觉中的问题。这个假设显

4、然是很不经济的。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最常见)的例证。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研究发现,即使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完全与原型匹配的样例,人们也能够形成一种原型,识别出该客体。第三种假说称为特征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研究者不仅区分出不同的特征,还区分出不同类型的特征,如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等。上述这些直接知觉的假说虽能解释知觉形成的部分机制,

5、并且也有部分的研究证据,但不能解释知觉形成的全部机制。知觉表征的形成还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理论。知觉中的自上而下机制可以用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的知觉适应实验来说明。实验中,他带上一个特制的左右调换、上下颠倒的眼镜,因而看到的世界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的,开始时他连走路、吃饭和做最简单的事都很困难。但是戴上这种眼镜8天之后,他开始适应这种倒视,他看到的世界基本上像过去一

6、样了。在知觉中我们快速形成并测试关于知觉对象的各种假设,这些都以所感觉到的(感觉数据)、所知道的(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以及所能推断的(利用高级认知加工)为根据。但这种假设或推论往往是无意识的。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知觉受动机、期望、经验或具体情境的影响。 总之,在知觉表征的形成中,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又有自上而下的加工,这两种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印象并不总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身,而往往带有主观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