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67052
大小:2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9
《《得道多助》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2、了解《孟子》散文,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2、讨论:“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拔苗助长”引出孟子及《孟子》二、互说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
2、,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
3、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
4、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夫”读二声”畔“读”叛“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由”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展开讨论,归纳文言知识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5、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5、: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以天下之所顺
6、(用)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环:名词作状语 围 (5)古今异义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去:(古)离开;(今)到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6)补充重点实词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
7、: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内城 郭:外城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随检、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
8、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