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38927
大小:2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9
《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巴彦县龙庙中学:魏晓光2014新任骨干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针对问题在初中物理学的应用,通过本次的网上研修,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我有如下的认识。一、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所具有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能使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
2、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在创设问题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
3、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
4、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体现问题的解决物理问题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得以解决,结合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有关力的三要素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的时候,就可以
5、让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自己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家庭实验室,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与探究,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以获得更好的知识体验。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在进行问题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
6、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在教学中要求每一位学生主动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知识,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自信心。,教师应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学困生被尊重的欲望要比其它学生强烈得多,若教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他们会迸发极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哪怕他们只有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
7、他们,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努力方向。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各种做法,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做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做法。鼓励解决问题,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新颖的新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新情境中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强化物理学习技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积累,筛选和升华,以保留那些真正的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加强
8、知识掌握的问题,真正的运用到教学中去,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