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方差计算显示实验归纳总结报告.doc

阿伦方差计算显示实验归纳总结报告.doc

ID:51111055

大小:11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18

阿伦方差计算显示实验归纳总结报告.doc_第1页
阿伦方差计算显示实验归纳总结报告.doc_第2页
阿伦方差计算显示实验归纳总结报告.doc_第3页
阿伦方差计算显示实验归纳总结报告.doc_第4页
阿伦方差计算显示实验归纳总结报告.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阿伦方差计算显示实验归纳总结报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阿伦方差计算显示实验报告姓名:袁斌学号:20809123学院:电信学院一.问题分析:在科学研究实验中,经常遇到对大量的实验数据的处理问题。其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基本的处理一般包括:求均值、方差等。今假设有一检测量,其实验测量值服从正态概率密度分布,分布范围:,分布概率100%,其中是其数学期望,是该测量样本的方差,样本基本采样频率为10ms。设计的任务:1)根据概率分布函数生成一个20000个采样值的样本,其均值和方差可以通过程序界面指定。2)对该采样样本,根据给定的时间间隔t0,对样本数据分段,

2、总共(T÷t0)=n段,T为整个样本对应的采样时间。每一段内的数据求平均,得到n个平均值avg(n),然后将这n个平均值组成的数组求:,即该样本的t0间隔平滑方差。3)t0的取值为:10ms,20ms,50ms,100ms,200ms,500ms,1s,2s,5s,10s,20s,50s,100s,等等,就得到一系列的t0间隔平滑方差。4)以t0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双对数坐标的函数曲线。所绘制的曲线采用逻辑坐标系,保证双对数曲线的所见即所得。支持打印、打印预览等。二.方案设计根据应用的实际需要,采

3、用基于对话框的MFC程序设计模式,将对话框的客户区界面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用于显示坐标系的图像区域,另一个是和用户交互的操作部分,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不同的操作选择和设置等。采用基于对话框的程序设计,对于绘制曲线部分,坐标轴的确立和刻度,原点等,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设置。本设计曲线绘制的精度不是很高,采样的点数只有有限个,而且自己建立的坐标系也存在一些数值的取舍。能够得出方差的大致走向。三.编程实现过程基于设计的要求,按照实际的设计过程将其分成以下几个部分。1.坐标轴的绘制采用构造一个基于Cstatic

4、类的Scope类,在静态文本框中建立坐标系。Scope类需要定义自己的画图相关的成员变量,如作图区域,颜色配制,曲线颜色等内容;还需要一系列的成员函数进行相应的操作:如画面板,曲线,注释等,也需要有相应的处理如更新图像,采样点的坐标系转换,内存释放,清空等。根据个人的偏好,可以在静态文本框内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字体颜色和背景,考虑界面的美观和整体效应。2.采样数据的处理这里包括正态分布数据的产生和阿伦方差的计算。1)正态分布数据的产生随机数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在vc的环境下,为我们提供了库函数

5、rand()来产生一个随机的整数。调用srand(int)这个函数,其参数就是随机种子,使用系统的时间来作为随机种子,因为系统时间可以保证它的随机性。 调用方法是srand(GetTickCount()),但是又不能在每次调用rand()的时候都用srand(GetTickCount())来初始化。    取一个随机数序列服从一维正态分布,那么它有有如下的概率密度函数:其中μ,σ(>0)为常数,它们分别为数学期望和均方差。在μ附近的概率密度大,远离μ的地方概率密度小,我们要产生的随机数要服从这种分布

6、,就是要使产生的随机数在μ附近的概率要大,远离μ处小,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在大矩形中随机产生点,这些点是平均分布的,如果产生的点落在概率密度曲线的下方,则认为产生的点是符合要求的,将它们保留,如果在概率密度曲线的上方,则认为这些点不合格,将它们去处。如果随机产生了一大批在整个矩形中均匀分布的点,那么被保留下来的点的横坐标就服从了正态分布。可以设想,由于在μ处的f(x)的值比较大,理所当然的在μ附近的点个数要多,远离μ处的少,这从面积上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要产生的随机数就是这里的横坐标。从中也可以看出,

7、在靠近μ处的产生的个数多,远离μ处的产生的数量少,该图的轮廓线和概率密度曲线的形状刚好吻合。也就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只要知道概率密度函数,也就不难产生任意分布的随机数,方法都是先产生一个点,然后进行取舍,落在概率密度曲线下方的点就满足要求,取其横坐标就是所要获取的随机数。这里就是这样来产生正态分布的随机数的。2)阿伦方差的计算阿伦方差的计算是根据:来处理的。采用了三个for循环的嵌套,当每次处理的采样间隔选择1,2,5的倍数不同时,对应于一次最外层的循环。采样时间间隔的选取依据是问题分析中列出的特

8、定采样间隔,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计算时间,对于得到的有限的点,用ployline()函数将他们连成曲线。这个公式是根据统计量的相关定理得来的,其中也需要在程序中体现分母中当n值与1之间的大小,分子中被减数与减数的大小,否则得出的曲线不能反映实际的情况,存在越界的问题等。而且,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和条件,编程实现中要考虑其中各个参数间的关系,以及是否要动态显示出最优的情况等。其间可以插入很多其他方面的要求。3.打印和打印预览的实现在基于对话框的程序设计中,没有了主框架类和文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