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07557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8
《教学素材D3-L47-历代对《蒹葭》的解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素材库第47课历代对《蒹葭》的解读《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认为该诗是为讽刺秦穆公不能用周礼而作。《诗沈》中说:“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认为该诗主旨是求隐士。陈奂《诗毛氏传疏》说:“先言蒹葭之盛,喻国家之兴,此一兴也。又言霜至物成,喻礼得国兴,此一兴也。下皆以水为喻:溯洄犹逆礼,溯游犹顺礼,此又一兴也。首章为霜,喻已得礼,下章未唏、未己,就未为霜言,喻未得礼。余义三章尽同。”这里把全诗都看做比喻,把这首诗说成是政治讽喻诗,实在是和作品的原意相差太
2、远了。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寞落,一悲壮耳。”由于主题的模糊性,先哲时贤对该诗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来“诗无达诂”,这一模糊,就更加见仁见智。但正是这种朦胧、模糊、多义性,切合诗家三昧,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清代叶燮更有一套模糊的诗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3、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可见古人对诗中的朦胧美早已心仪神往,而且见解十分精辟独到。然而,该诗在这种旨意模糊和不确定中,毕竟还有确定的东西在。“深企愿见”之情是确定的,执着追求之意是确定的,求之不获仍不放弃追求也是确定的。这就给读者的想象、再创造起了导航的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