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076105
大小:18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18
《[国研专稿]我国银行业资金错配现象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国研专稿]我国银行业资金错配现象研究作者:国研网金融研究部银行资金错配是指资金这种稀缺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索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以银行信贷的形式片面、过最流向某些经济效益不高的地区、行业和金业,而另外的经济效益比较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却得不到有效满足的扭曲现彖。长期以來,资金铅配一靑是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一大显著特征。在所有制方面,银行资金通过信贷这种产晶形式源源不断的过量流向效益和效率相対地下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经济效率比较高的非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个体企业
2、、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从银行所获取的资金却十分有限;在行业与地区方面,上个壯纪90年代初海南、北海等南方城山发生的房地产泡沫以及2003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房地产热,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投放“功不可没”,据III「界银行数据显示,与厉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20—30%,2006年头两个月启地产贷款占新増贷款的一半(世界银行《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季报》)。山此观之,银行资金错配现象在我国一•直存在,而口很有可能在未來几年内继续存在,面対这一奇特现象,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它的现实农现如何?
3、它对我国银行业都有哪些不良影响?校止这一扭曲现象都需耍采収哪些措施呢?对这些问题的冋答就构成了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一、我国银行资金错配现象的现实表现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银行业实行大一统体制,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它按照政府的经济计划向国有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佶贷资金,自C没有选择佶贷资金投向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银行改革的逐步推进,银行逐渐拥有一定的信贷投放自主权,尽管如此,银行的资金配置功能还是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掣肘(例如,1995年以前国有银行对国有金业的资金支持是被当作任务來完成的),在略带“计划经济体制色彩”
4、的政策与“所有制歧视”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银行资金源源不断地以较低的成本超量配置到低效的国有企业(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一部分国有企业具有相当的经济效率与效益,事实上,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因改革重纽而不断得以改善,但是,国有金业作为一个整体目前的效益的确难以令人恭维),与此同时,对经济增长贡献越來越大的、经济效益比较高的集体、个体、私营等非国有企业却仅获得与英经济贡献极不相称的银行贷款。据0ECD与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一项联合调查分析表明,在考虑企业的规模、地理位置以及所在产业等因素后,我国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绝大
5、多数国有企业全要索生产率的两倍(OECDeconomicsurvey:china,2005)。据世界银行200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国有金业比较集中的省份,银行贷款与该省GDP的比值就比较高,但该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却比较缓慢(JahangirAzizandChristophDuenwald,2002)。因此,我国银行业资金错配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偏离了潜在的最大值,也扭曲了我国经济结构,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了经济増长。统计资料显示,1988到1992年间,我国75.6%的银行信贷流向国有企业,而在1993到19
6、97、1998到2002年以及2003到2005年等三个吋间段内国有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占全部银行信贷的比重分别为63.6%、59.8%和54.6%(见图1)。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配置到国有企业的银行佶贷的数量在稳步下降,而配置到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数量在不断上升,这的确令人倍感欣喜,然而,如果考虑到非国有经济在接受较小比例的银行信贷支持的条件下而对国民经济所做的巨大贡献,那么这种变化的速度就显得有点缓慢了。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S,1992年为53.57%,到2003年则增加到69.00%
7、,比2002年和2001年分别提高2.74和5.63个方分点(数据來源于《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产值在2003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1%,就业人数也从2000年的8000万下降到2004年的6700万。也就是说,我国国有企业在2003年占用了六成的银行信贷以及几乎全部的股票、债券市场的融资份额而仅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31%的份额,而非国有企业仅用四成的很行信贷份额就贡献大约70%的国民生产总值(见图3)o图1按所有制划分的银行贷款分布(1988—-2005)单位:%按所有制划分的银行贷款分布(
8、1988-2005)■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年份100%80%60%40%20%0%1988-19921993-19971998-20022002-200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2004),《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图2国有及非国有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例(1991一-2004)单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