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036126
大小:38.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8
《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通过上周的小学数学课堂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我才从根本上明白什么是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是实施数学教学的一般理论,是数学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的注意事项,成为师生双方教学活动的指南。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性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选择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随着素质教育深化,课时减少、新知识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减轻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全国呼唤“高效课堂”
2、的浪潮。这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的课堂到底缺少什么?作为教师没有不追求课堂高效率的,可是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的呢?我总是在观察、在反思,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学习数学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果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简单的说就是学习一些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首先对遇到的生活问题要转化为数学问题。如,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中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教材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工人叔叔粉刷墙壁,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这就是一个生活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
3、必须会把这个生活问题转化为“求1/5的1/4是多少?”的纯数学问题,此时学生已会用1/5×1/4这个算式来表示,但是不会正确计算结果。第二步就是怎样求1/5×1/4,也就是探究分数与分数的计算方法。它的求法就涉及到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第三步还要给出解答,用计算结果,告诉人们生活问题的答案,这就是通常的解应用题,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为了实现数学教学的这个目的,根据上述的例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三个过程:一是建立数学模型,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二是探索、掌握一些数学方法的过程;三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数学知识的应
4、用过程。仔细体会,这三个过程是否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呢?这种模式第一个过程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第二个过程的出发点是给学生建立一种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第三个过程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方法的主题是要让学生体验或经历,它体现的是一种思想——数学教学的思想。我觉得完全符合课标所倡导的课改理念。下面,我就结合《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来谈一谈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应用。在课前,我想在本节课中如果这样设计:1、复习已学过的图形,为新知识做好铺垫。2、教师讲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3、应用公式进行计算。4、各层次练习。5、课外延伸,布置作业。大家
5、细想如果这样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会大大地提高。但是,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样的课堂似乎少了点什么。我想少得这点应该是没有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没有注重学习目标确立,让每位学生都清楚要学什么。为此,我这样进行设计:课前要求每人剪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为本节的研究方法做一些隐性的启迪。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引入课题,明确目标。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知做好铺垫。3、合理猜想梯形面积计算会和它的什么有关系,用多种方法推导,通过学生讨论、操作,观察对比,实现公式的推导。4、专项练习检测。强调求梯形面积要知梯形的上底、
6、下底和高。5、拓展思维,课后延伸。对于五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每堂课都要求只有一种模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可以采用一种也可以采用多种,但总体目标要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最大效率。另个要想把教学模式的实施好,需要教师具备以下条件:一、教师要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实际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含有相应数学知识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学方法及策略。二、教师要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教师整体的把握数学知识体系。如,在小学数学知识的三大领域数与代
7、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它们在十二册教材中是怎样分布的?每次出现的目标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要求?数学模型的建立,还需要教师清楚得知道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求图形面积是的转化思想、列方程的代数思想、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综合法、列举法等等。另外,无论要让学生经历哪个过程,教师都要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怎样,自己的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理清要学知识对全班学生来说有多少自己能自学会的、有多少需讲解才能会的、有多少认真地讲也学不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