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969906
大小:4.88 MB
页数:30页
时间:2020-03-16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应用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2.2.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第2课时 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应用学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2.掌握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3.会判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知识点一 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思考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你能给出点P(x0,y0)与椭圆类型一 点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引申探究若将本例中P点坐标改为“P(1,k)”呢?答案解析知识点二 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思考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给出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答案有三种位置关
2、系:相离、相切和相交.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判断几何法代数法(Δ)方程组解的个数梳理判断直线和椭圆位置关系的方法消去y,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当Δ>0时,方程有,直线与椭圆;当Δ=0时,方程有,直线与椭圆;当Δ<0时,方程,直线与椭圆.两个相同解相离相交两个不同解无解相切解答得5x2+8mx+4m2-4=0,Δ=(8m)2-4×5×(4m2-4)=16×(5-m2).类型二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判断解答直线l与椭圆有两个不同的交点P和Q等价于跟踪训练xOy由4x-5y+k=0,9x2+25y2=225,
3、得25x2+8kx+k2-225=0,解:设与l平行的直线m:4x-5y+k=0与椭圆相切,令Δ=64k2-4×25(k2-225)=0,解得:k=25或k=-25,显然当k=25时,m与l的距离最小,10xOyxOy如何求圆的弦长?如何求椭圆的弦长?A(x1,y1)B(x2,y2)y=kx+my=kx+m,b2x2+a2y2-a2b2=0,几何性质知识点三 弦长公式11类型三 弦长问题例3已知椭圆4x2+5y2=20的一个焦点为F,过点F且倾斜角为45°的直线l交椭圆于A,B两点,求弦长
4、AB
5、.解答∴直线l
6、的方程为y=x+1(不失一般性,设l过左焦点).设A(x1,y1),B(x2,y2),解答与x+2y+8=0联立消去y,得2x2+16x+64-a2=0,由Δ>0,得a2>32,∴a2=36,b2=9,∴椭圆方程为x2+4y2=a2,[思考辨析判断正误](1)若直线的斜率一定,则当直线过椭圆的中心时,弦长最大.()√×√√类型四 弦中点问题圆中的弦的中点满足什么性质?xOy椭圆中的弦的中点满足此性质吗?A(x1,y1)B(x2,y2)y=kx+mxOyy=kx+mb2x2+a2y2-a2b2=0点在椭圆内显然直
7、线的斜率存在,设为k则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1=k(x-2),代入椭圆方程并整理,得(4k2+1)x2-8(2k2-k)x+4(2k-1)2-16=0,(*)设直线与椭圆的交点为A(x1,y1),B(x2,y2),则x1、x2是(*)方程的两个根,解:想一想为什么?无需求解Δ17∴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2y-4=0.18设直线与椭圆交点为A(x1,y1),B(x2,y2),∵P为弦AB的中点,∴x1+x2=4,y1+y2=2,又∵A、B在椭圆上,∴x12+4y12=16,x22+4y22=16.另解1:两式相减,得
8、(x12-x22)+4(y12-y22)=0,即(x1+x2)(x1-x2)+4(y1+y2)(y1-y2)=0.19斜率中点20设所求直线与椭圆的一交点为A(x,y),则另一交点为B(4-x,2-y).∵A、B在椭圆上,∴x2+4y2=16,①(4-x)2+4(2-y)2=16,②①-②得:x+2y-4=0上,而过A、B的直线只有一条,∴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2y-4=0.另解2:对称性21解决椭圆中点弦问题的三种方法(1)根与系数的关系法:联立直线方程和椭圆方程构成方程组,消去一个未知数,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
9、系数的关系以及中点坐标公式解决.(2)点差法:利用交点在曲线上,坐标满足方程,将交点坐标分别代入椭圆方程,然后作差,构造出中点坐标和斜率的关系.规律与方法(3)共线法: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如果弦的中点为P(x0,y0),设其一交点为A(x,y),则另一交点为B(2x0-x,2y0-y),两式作差即得所求直线方程.达标检测2.已知椭圆的方程是x2+2y2-4=0,则以M(1,1)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是A.x+2y-3=0B.2x+y-3=0C.x-2y+3=0D.2x-y+3=0√类似题:课时对点练7解析由题意
10、易知所求直线的斜率存在,设过点M(1,1)的直线方程为y=k(x-1)+1,即y=kx+1-k.得(1+2k2)x2+(4k-4k2)x+2k2-4k-2=0,类型四弦等分点问题[解题角度:直接法][解题角度:反代法]本课结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