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966869
大小:18.71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16
《昆虫种群调节制约因素.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昆虫种群调节制约因素各种昆虫的生殖潜能是巨大的,但是种群的数量却不能无限制的增长,这就是种群的调节问题。一般来说,天气条件,PH值、污染物等非生物因素的作用是灾变性的,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也就是说,不管种群大小,这种因素引起的死亡率是较一致的。称之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而中间、种内竞争,诸如捕食、寄生等,则是随着种群本身密度的变化,其作用也发生变化的。例如:寄生则种群密度越大,被寄生的个体就越多,则死亡率就越高,从而是种群维持在一个较恒定的水平,这种生物见因子的作用称之为密度的制约因素。现在。关于昆虫种群的增长和数量调节,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论:一是气候学派,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强调气候在影响种群大
2、小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代表有博登海默、安德烈沃斯和伯奇等。他们提出:种群数量是气候因素的函数,气候改变资源的可获性,从而改变环境容纳量。他们认为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动的,反对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的划分。可见,该学派强调种群数量变动与天气条件有关,认为气候因素是影响种群动态的首要原因。然而坚持该因素影响了昆虫种群变化的科学家多是研究在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的昆虫种群的生物学家。在这种情况下,种群当然更多地经受着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然而一旦这种不稳定的环境转变为稳定的环境,昆虫种群达到了环境的容纳量之后,就会开始面临生物因子,诸如食物、寄生等的作用,超出环境容纳量的(昆虫)那部分数目就会迁出和死亡,也就
3、是受到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二是生物学派,认为密度制约因子对于阻止种群增长和决定种群数量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尼科森、史密斯、拉克等。他们认为,群落中的各个物种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使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的稳定平衡;当种群数量增加,就会引起种间竞争加剧(食物、生活场所等),捕食以及寄生作用加强,结果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三是食物学派,也称为营养学派,也可并入生物学派,在食物资源被大量消耗,食物的质(特别是含磷量)和量下降年份,昆虫因营养条件恶化而大量死亡以至种群数量下降。低种群密度使食物的质和量逐步恢复,种群数量也再度回升。尽管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对于复杂的现象进行单一因子的研
4、究本身就是个错误,多因子(复合因子)理论更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重视。所以对于不同种群不同条件下,各制约因素都起到了作用,但同时,各制约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大小也不尽相同。在昆虫中r对策者指多生态上不饱和的系统,密度影响小,竞争弱,繁殖快、个体弱小(但往往集群而变得很可观),而k对策者指多生态上饱和的系统,动物密度很高,竞争激烈,繁殖慢、个体能力强的,对于r对策者来说,气候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应该其关键制约作用,密度制约因素起弱势地位,而对于k对策者来说,由于竞争激烈,生物和食物等因素起关键制约作用,而气候起辅助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