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促进学生思索与探究.doc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促进学生思索与探究.doc

ID:50921907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6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促进学生思索与探究.doc_第1页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促进学生思索与探究.doc_第2页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促进学生思索与探究.doc_第3页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促进学生思索与探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促进学生思索与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索与探究摘要: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起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一旦学生产生问题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意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对观察到的现象敢于质疑,从而产生强烈的欲望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创造力,并由此生发出突破性的新思维、新构思。关键词:问题;学生;情境;策略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76-02一、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提问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2、识,才能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每一节课都要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巩固和思考,在讲正棱锥的概念时,有一个学生问:因为在平面图形中只有正多边形才有中心,那么正棱锥的概念是否可以将“底面为正多边

3、形”这一句去掉?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想问。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即问题以怎样的方式、形式组成和出现,从而引起思维共鸣。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概率”时可设

4、计:“我班有50个人,那么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然后引入新课。又如,教学“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可设计“今天以后的第22003天是星期几?"问题,必能激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像这样创设引入教学情境,更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有意识地、灵活地创设出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在问中学,学中。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形成,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

5、基础,是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课堂中,教师要遵重学生的人格,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对学生的提问能耐心回答,对学生的意见能虚心接受,对学生的错误能大度容忍,争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应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例如:已知a、b均不为0,试比较■与3■与的大小。在我与同学们共同解完几种方法后,一位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提出了一种颇有新意的解法:先将两式立方再比较(a2+b2)■与a3+b3的大小,(a2+b2)■=a2B+b2B>a2

6、a

7、+b2b

8、>a3+b3。对此,我在课堂上当众表扬了该生积极思考

9、、勇于创新的精神。该生大受鼓舞,在此后的课堂中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学习成绩日渐提高。四、引导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不仅要敢于提问,更善于提问,将问题提到点子上,以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提问并不容易,尤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引导提问,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重要性,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引起探索,探索促成创造。提问,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提出问题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能不能提出问题,提出多少问题,是否标新立异,这都是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度和能力水平。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材各个方面进

10、行提问。例如有一道填空题:高P=・,Q=B,则P、Q的大小关系为。学生:特值验证法,可得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