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915336
大小:1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5
《李宗华《用数对确定位置》听课体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用数对确定位置》听课体会西官中心小学:李宗华听了王老师上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感受颇深。王老师对这一课的精巧设计,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规则在需要中产生”的过程,生成了用数对表示具体位置这一知识点。启示一:领会教材,才能走出教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难,教学也不复杂,没有高含量的思维。但教师把教材中告之式内容的教学变成让学生对“规则与需要”关系的体验,变成让学生对“知识与生成”过程的体验,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实际的需要。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学设计才显得如此有心机,这正是教师对教材的领会,是对“用教材教”
2、这一理念的落实,更是教师对高品位教学的理性追求。 启示二:重视细节处理,不搞复杂化 教师先让两个自认为是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说:“从左边数,我是第一列。”这时,教师并未与学生纠缠在“左边”和“右边”的区分上,而是借学生的发言,借机约定了第一列,随之的练习巩固了对列的方位的解释。在随之出示的课件中,学生看到的是和心中所想的相一致的座位图。 纠缠在“左边数”还是“右边数”,会把问题复杂化,扰乱学生的思维。教师这样设计,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既花了时间,效率还不高。 启示三:为“过程”而教 教材是固化了的文本,学生难以从
3、中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引领学生探索“为什么”。“知识”经教师的二度开发加工后,变成了可让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这种“知识形成的过程”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这个过程充满了猜想与验证,充满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充满了思想方法的熏陶。教师要为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设计,为实施知识展开的过程而教。《一共有多少天》听课体会西官中心小学:李宗华本课在新知识的建立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新知识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提取、运用和发展。本课首先在教材处理上通过“行”与“列”数方格,巧妙地
4、把七与八的乘法口诀结合在一个情境之中。其次在组织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做到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自主思考、密切交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自我建构新的知识。孩子们首先通过数方格整理出了学过的六句7的乘法口诀,在遇到7×7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探索,运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结果,并编出了口诀,深深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其中可喜的是学生通过拆数来计算,说明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掌握得很好。接着,7×8的问题迎刃而解,在7×9中又遇到了挑战,后来计算13×7,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样富有挑战的数学活
5、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射出了智慧的火花,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课堂学习要着眼于社会生活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数方格”“找秘密”“编数学儿歌”“联系实际问题”等各个环节内容紧扣主题,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学生需求,学生参与面大,始终都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热情。课上做到动静结合,不论是独立笔头练习还是小组讨论或班级反馈都显得有序而充实,有很高的教学效益。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本课堂上即时性评价能够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既关注数学知识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方面
6、的发展。《一共有多少天》听课体会西官小学:马元玲孩子们首先通过数方格整理出了学过的六句7的乘法口诀,在遇到7×7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探索,运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结果,并编出了口诀,深深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其中可喜的是学生通过拆数来计算,说明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掌握得很好。接着,7×8的问题迎刃而解,在7×9中又遇到了挑战,后来计算13×7,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样富有挑战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射出了智慧的火花,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新知识的建立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新知识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到
7、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提取、运用和发展。本课首先在教材处理上通过“行”与“列”数方格,巧妙地把七与八的乘法口诀结合在一个情境之中。其次在组织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做到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自主思考、密切交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自我建构新的知识。课堂学习要着眼于社会生活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数方格”“找秘密”“编数学儿歌”“联系实际问题”等各个环节内容紧扣主题,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学生需求,学生参与面大,始终都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热情。课上做到动静结合,不论是独立笔头练习还
8、是小组讨论或班级反馈都显得有序而充实,有很高的教学效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