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871114
大小:66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15
《公开课《荆轲刺秦王》之“易水送别”.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习目标1、翻译第8段、第9段内容,掌握重点词义。2、理解易水送别所烘托的气氛及音乐描写的作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一会儿,这里指不久意动,以之迟,认为他迟缓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已”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呵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判断句去了不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返”,拿着难以预料,表示凶险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往)。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停留下来的原因意动请允许我,辞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门客,名作动,穿
2、上白衣戴上白帽以:目的连词。祭路神(名作动)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上路敲着和着乐器唱歌,发出变徵调的声音,眼泪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名作动)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又发出,(古今异义:此指声调激愤的)睁大眼睛(名作状,向上)登上。古:离开终已不顾。始终没有(古今异义:古:不回头看一眼今:不考虑,不顾及,不顾忌)祖: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1、怒叱太子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先遣秦武阳”——惊恐,焦急。
3、(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怒”“叱”“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刚直不阿,秉性刚烈。2、易水送别背景:“萧萧易水寒”“白衣冠”“垂泪涕泣”“变徵之声”——生离死别凄凉悲怆活动:“慷慨羽声”“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悲壮自主合作探究1、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3.易水诀别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参考1、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4、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他刚烈的性格。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表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易水送别3.易水诀别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1)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2)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
5、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齐读第8、第9段感受荆轲刚烈的性格和易水送别时的悲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